灵渠|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重视水脉遗址中的文化和旅游价值( 三 )


未来 , 都江堰将聚焦文化、旅游、生态三大核心要素 , 科学借鉴都江堰水利工程因势利导的智慧治理 , 推动“李冰治水”治理之“道”与科学作为之“术”、现代文明之“器”有机结合 , 全力实施世界精品旅游目的地工程 , 擦亮世界遗产城市品牌 , 走出一条以世界遗产赋能的文旅融合之路 。
广西灵渠:
古渠踏上新生路
宾 阳

俯瞰秀美灵渠 桂林市委宣传部供图
灵渠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兴安县 , 是我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之一 。 人们把都江堰、郑国渠和灵渠并称“秦代三大水利工程” 。
1月1日 , 《桂林市灵渠保护条例》正式实施 , 标志着灵渠保护、开发、提升工作进入法治化轨道 。 2月16日 , 桂林市委、市政府召开灵渠保护提升工作专题会 , 灵渠的保护、提升和开发利用进入高位推进的阶段 。
两千余年风骨柔情
“江到兴安水最清 , 青山簇簇水中生 。 分明看见青山顶 , 船在青山顶上行 。 ”清代诗人袁枚的《由桂林朔漓江至兴安》 , 把兴安灵渠如诗如画的山光水色刻画得淋漓尽致 。
秦并六国后 , 为开拓岭南 , 公元前221年 , 秦始皇发兵50万大举进攻岭南的百越之地 。 因山路崎岖、粮草不济而久攻不下 。 公元前219年 , 秦始皇命令史禄凿灵渠以通粮道 。 公元前214年 , 灵渠凿成 , 秦始皇迅速统一岭南 。 建成后的渠道以灵巧著称 , 因而得名 。
通过灵渠 , 秦代由中原往岭南大量移民 , 加快了民族的融合和岭南的开发 , 桂林也因此成为“南连海域 , 北达中原”的岭南重镇 。
灵渠沟通湘江和漓江 , 成为连贯湘桂的人工运河 , 在最合理的地方以最便捷的方式 , 用最经济的成本连接长江和珠江南北两大水系 , 改变了中国自然水系的格局 。 在秦一统岭南地区后 , 灵渠发挥了推动区域间经济、政治、文化等融合的作用 。
“灵渠胜似银河水 , 流入人间灌稻粱 。 ”唐宋以来 , 人口的激增带来了农业的持续繁荣 , 灵渠周边地区成为重要的农业区 , 灵渠的灌溉作用越来越大 。 直至今天 , 灵渠依然清流不息 , 为万亩良田灌溉供水 。
2006年 , 灵渠被国家文物局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 2018年 , 灵渠成功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 2021年 , 灵渠被列入第四批国家水情教育基地名单 。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谢日万表示 , 灵渠的水利工程建筑 , 创造了古代多个世界之最 , 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 , 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水利工程案例 。
酒香却曾“巷子深”
自建成至今 , 灵渠持续使用2200多年 , 这在中国水利和建筑史上不多见 。 在袁枚所在的清乾隆年间 , 正值灵渠航运业最繁荣的时期 , 桨橹声阵阵 , 船只首尾相连 , 贸易繁荣 。 据《兴安县志》记载 , 当时日通航船近300艘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