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栗|573公里的北京长城,有着怎样的文化和历史?丨京华物语( 四 )


在长城脚下的杨树底下村 , 淳朴的村民们至今仍然传承着祖辈们流传下来的“敛巧饭”的习俗 。 正月十五的“扬饭喂雀” , 表达着他们对曾经救过他们生命的雀儿们的感激 。 在对长城的守卫中 , 人们总结并传承了一系列修补长城的技术 , 以一种参与的姿态 , 修补、重建与维系着人与自然、长城的生态关系……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 生动地呈现了长城文化带人、自然、与景观之间互为一体、相互共生的文明生态 。 正是这一文明生态 , 在滋养着长城内外的民众、赋予文化生命力与活力的同时 , 亦对我们理解人与自然、世界的关系 , 构建跨物种的命运共同体 , 具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长城人民 , 在年复一年的生产生活中 , 积淀出一系列开发、利用自然的生态智慧 , 直至今日仍然润泽着今天生活在长城沿线的民众 , 成为他们世代享有的宝贵的文化遗产 。 长城沿线山高路陡 , 并不适宜大规模种植传统的粮食作物 。 如前所述 , 屯兵的将士们利用山间林地 , 因地制宜地种植热量高的板栗 。 在人力资源短缺的过去 , 将士们与林间的松鼠相互配合 , 成就了长城沿线茂密的板栗带 。 在技术并不发达 , 没有农药、化肥的情形下 , 人们积累了一系列的板栗种植的经验技术 , 在惠泽数万民众的同时 , 成就了今日“怀柔栗子”的声名远播 。
陡峭的林地中随处可见的荆棘 , 在艺人指尖的变幻中 , 成为一件件美观、大方 , 经久耐用的生活器具 。 人们用着山间、河谷和台地的石头 , 筑成了一栋栋坚固的、美观的四合院和数不胜数的城池和古堡 , 成为长城沿线一道别样的风景 。 在平谷与怀柔 , 匠人们开掘着地下金矿 , 神话传说中的金山银山真的成为了富裕一方百姓的宝藏 。 更多的能工巧匠 , 巧妙地利用着大自然的馈赠 , 编织出玲珑枕等一系列精美的手工艺品 , 烹饪出烧酒、烧肉和烧饼 , 制作出鱼面春饼、槐花炒蛋、火盆豆腐、火勺、阳坊涮肉等一道道独具地方特色美食 , 成为长城文化带中最有生活气息的遗产 。
板栗|573公里的北京长城,有着怎样的文化和历史?丨京华物语
文章图片

西栅子荆编 。
在这险峻的自然环境里生存 , 从来都不是单个人能够完成的事情 。 长城脚下的人们 , 在历史的发展中相互扶持、抱团取暖 , 形成了长城沿线一个个家族、村落与社会 。 在红石门的不远处 , 有着数百年历史的靠山集吸引着四方的商贩 , 村民们拿着种植的山货、养殖的家禽、编织的器具 , 在这定期举办的集市上交易 。 从年初到年尾 , 各个村镇举办的节日庆典、民俗庙会 , 老少齐上阵的花会表演 , 还有那村村落落里传承至今的蹦蹦戏 , 将这清冷凛冽的长城装点得热火朝天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