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琛|他们用作品探寻这座鸭绿江边小城的历史、社会与地缘文化( 二 )


而在虎年春节期间围绕丹东进行14天艺术驻留的方志小说工作组 , 驻留成果以“展中展”的形式 , 以三个策展人的三种叙述依次呈现 , 犹如一部小说的三个章节 , 或者是一部小说的三种演绎 。 策展人、艺术家与写作者之间反复沟通与协作 , 通过三次策展 , 试图呈现一个多重时空的“安东-丹东” 。
1979年出生在丹东的贾蔼力 , 绘画带有一种自由的叙事性 , 并探索这种自由的叙事性中潜藏的解构意义的可能 。 贾蔼力试图通过绘画把手中的资料如历史、现场、人物等素材自然地舒展开来 , 并连通我们当代的视角 , 以当代人的价值观念与情感记忆复归历史的碎片 。 建筑师梁琛关注一个确定集合(具体概念、物体、空间等)在时间上长时段、多时段、大尺度的流变与时空积累 。 自2013年开始 , 梁琛在对家乡辽宁丹东长时段、多时段的观察研究与自我分析中层层推进 , 构建起他创作的起点和源泉 。 基于近年来在丹东、额尔古纳、新疆等地丰富的地方文化研究和建筑实践 , 梁琛亦发起了以艺术、建筑、人类学等跨学科研究为基础的“边界计划” 。 聚焦于知识生成与交换之前沿的边境地带 , 他试图以跨学科的视角管窥更为广阔复杂的文化、历史、语言和社会心理的边界 。
梁琛|他们用作品探寻这座鸭绿江边小城的历史、社会与地缘文化
文章图片

张推推 《绿江》
参展者尝试以不同媒介方式来创作 , 并试图挖掘丹东历史变迁中的文化记忆 。 青年诗人红杏多年来致力于更具当下性的诗歌现场实践 , 其作品《我在家乡或许迎来爆炸》选择用同名诗歌作为蓝本 , 盲文装置作为主体 , 并配合整首诗的朗诵音频共同呈现 。 平面设计师张烁则以尼龙织物、棉织物为媒介 , 张烁以丹东100多年历史变迁中各个时期的文字符号 , 参照对应时期的内容传播、销售物料的视觉特色 , 组织出融合了各个时期混杂记忆的“欢迎来到安东”混合视觉场 。 影像艺术家张推推以身体行为的方式介入创作 , 在作品《绿江》中 , 张推推把一块长度21m的布撕成两段又再次缝合 , 用针线外化出“分界线” , 以自己的身体横跨“江面” 。
建筑设计师梁睿作品以铝制饭盒为载体 , 试图重新仿生集体生态环境下的去个人化和重复性 。 用生产资料——燃烧过的煤炭 , 所产生的气味来连结参观者的记忆与知觉 。 1937年出生于安东的岡田和裕 , 曾担任报纸采访人员和编辑 , 他的作品内容均以满洲和满洲国为主线 , 以其出生地安东的发生事件为素材 。 后来回国后 , 他以当年发生在安东的故事为背景 , 写下了《满洲安宁饭店》。
梁琛|他们用作品探寻这座鸭绿江边小城的历史、社会与地缘文化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