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韩超 | 西峰之前世今生

旅行|韩超 | 西峰之前世今生

【旅行|韩超 | 西峰之前世今生】

说西峰是平展展的董志塬突然生长出来的一座城市 , 一点也不为过 , 因为它的城市年龄不过接近不惑之年 。 如同黄土大塬上的庄稼棵子一样 , 萌蘖时节少于水肥 , 先天孱弱 , 底气不足;三月一场雨之后 , 躯干猛然拔节 , 枝叶随意疯长 , 灌浆般膨胀 , 发酵般成熟 , 凌乱中透着生机 , 蓬勃中显着局促 , 有着年轻时候明显用力过猛的痕迹 。

如果用传统的眼光去看 , 西峰是不应该成为一座城市的 , 或者说这里不适宜建设城市 。 平阔的董志塬裸裎而睡 , 一马平川 , 东西南北门户洞开 , 缺乏天然的屏障 , 军事防御十分困难 , 情形有点像河南的开封 。 堆积的黄土层厚重而深邃 , 地下水均在千米以下 , 汲取不易 。 加之地处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周围 , 降水稀少且集中于夏秋之际 , 地表既无径流 , 又无湖泊 , 仅仅依靠塬上村庄大小不等的涝池这点水源 , 是不足以支撑人口的麋集和城市的扩张的 。
西峰之所以能成为一座城市 , 与此地交通便利、商贸发达有着直接的关系 。 偌大一块厚土高原 , 横亘在天地之间 , 北通塞外大漠 , 南连关中平原 , 东有茫茫子午道 , 西有遥遥丝绸路 , 屏藩关陇 , 襟带延绥 , 自古占尽地理优势 , 逐步成为南北商路、盐茶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和商业重镇 。 清末民初 , 西峰的商贸经济空前发展 , 庆阳城“八大家”永茂隆、庆盛积、恒义兴、复兴李等商号都在西峰大什字、小什字设立分号 , 经营布匹丝绸、盐茶烟酒、木工家具、邮传票号等各类生意 , 至于茶楼剧院、烟馆赌馆更是充斥大街小巷 。 上世纪三十年代 , 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 , 西峰俨然成了商铺林立的繁华地、灯红酒绿的逍遥场和达官显贵的销金窟 。
从历史建制和沿革看 , 西峰经历了上百次分分合合、更更迭迭 。 新中国成立后 , 西峰成为庆阳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 中共庆阳地委、庆阳地区专员公署一直设立于此 。 特别是1985年县市分设以后 , 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给西峰的扩张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 城市快速扩张 , 逐步吞噬了农民的田畴 , 席卷了农村的屋舍 。 隆隆的机器声如电闪雷鸣 , 昼夜不息 , 取代了田野里的蝉噪蛙鸣、掩盖了村落间的鸡鸣狗吠 。 纵横交错的街道马路如绳如索 , 一直延伸到黄土大塬的边边沿沿、角角落落 。 鳞次栉比的钢筋水泥如山林一样拔地崛起 , 淹没了葱绿的庄稼 , 遮挡了明媚的阳光 。 直到有一天 , 人们发现西峰也染上了当代“城市流行病”:大什字不大、小什字不小、丁字路不少 , 交通拥堵、环境脏乱差的“先天性心脏病”已成顽疾 。 物价比大城市涨得还快 , 楼价比楼房飙得更高 , 转移性消费支撑的纯消费城市惯有的“虚热症”初见症候 。 至于城中村藏污纳垢、城乡接合部治安混乱的“疥癣之疾”更是侵入表里 , 屡治罔效 。 这时候 , “城里的人想出去 , 城外的人想进来”的围城式尴尬再次困扰着很多人 , 老居民在慨叹鱼龙混杂、人心不古 , 新市民在感喟“长安米贵 , 居大不易!” , 准市民在抱怨寄人篱下、诸事皆难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