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构建巴蜀文化旅游产业生态圈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二 )


二、关于构建巴蜀文化旅游产业生态圈的对策与建议
(一)树立巴蜀文化旅游的系统发展观
巴蜀文化旅游产业生态圈是一个具有开放性、多样性、有序性特征的文旅生态系统 。 因此 , 其构建必须基于系统发展观 。
第一 , 优化文旅空间布局 。 变“各地独自发力”为“全域统筹布局” , 跳出“有什么文旅资源提供什么文旅产品”的思维定式 , 树立“文旅市场需要什么就主动创造什么”的开放思维 , 积极探索跨区域的全域文化旅游布局新模式 。
第二 , 强化文旅产业协同 。 变“单链延展”为“五链协同” 。 按照竞争优势法则来规划和建设巴蜀文化旅游社区和巴蜀文化旅游走廊 , 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各类要素资源的科学配置和“五链协同” , 从而持续增强巴蜀文化旅游产业生态圈的极核引领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 。
第三 , 深化文旅市场协作 。 变“客源互送”为“客源共享” , 提升巴蜀文化旅游产业生态圈的客源管理水平和客户服务质量 , 建立具有吸引力的“蓉进渝出”“渝进蓉出”机制 , 推动巴蜀文化旅游产业生态圈全域实行144小时过境免签 。
(二)打破文化区和行政区的区划壁垒
巴蜀文化旅游产业生态圈的构建 , 应打破文化区和行政区的区划壁垒 , 串“点”(文化旅游社区)成“线”(巴蜀文化旅游走廊) , 连“线”成“圈”(巴蜀文化旅游产业生态圈) 。
第一 , 建立文化旅游社区“社长制” , 推动高品质巴蜀文化旅游社区的整体成势 。 高度重视涵盖文创空间、文旅地标、网红打卡地等空间载体的文化旅游社区(区域文化中心和旅游目的地)建设 。 遵循模块化设计和社区化管理的原则 , 推进生活场景和消费场景的创意叠加 , 增强文化旅游社区的吸引力 。
第二 , 建立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廊长制” , 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微观主体互利共生 。 坚持以神聚形、虚实共生、互利共赢 , 围绕核心主题推动不同文化旅游走廊的差异定位、动态布局、协同发展 。 重点建设“十大巴蜀文化旅游走廊” , 即盐文化(美食文化)旅游走廊、酒文化旅游走廊、竹文化旅游走廊、长江文化旅游走廊、蜀道文化旅游走廊、道教文化旅游走廊、石窟文化旅游走廊、红色文化旅游走廊、温泉文化旅游走廊、藏羌彝文化旅游走廊 。
第三 , 建立文化旅游产业生态圈“圈长制” , 推动巴蜀文化旅游产业生态圈的开放协同 。 坚持“有核无边”的空间布局原则 , 加强巴蜀文化旅游产业生态圈的规划引领 , 在动态调整巴蜀文化旅游产业生态圈覆盖范围的同时 , 保持“圈内外”各类要素资源的交流、交易、交换 , 实现开放引领、协同创新、场景赋能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