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圈|西北民谣频“出圈”,流量密码里有“根”“魂”“韵”

出圈|西北民谣频“出圈”,流量密码里有“根”“魂”“韵”
文章图片

2021年3月 , 春到黄河 。 (资料图) 高莹 摄
中新网兰州3月2日电 (采访人员 徐雪)天气渐暖 , 在兰州的黄河畔 , 人也渐多了 , 沿岸还留有一些演出的舞台 , 到了旅游旺季 , 时有不同的歌声传来 , 唱着黄河 , 唱着家乡 。
兰州 , 这座因民谣屡被提及的西北内陆城市里 , 走出了许多优秀的民谣人 , 比如野孩子乐队、低苦艾乐队等 。 黄河、牛肉面、羊皮筏子、黄土地……勾勒出的乡情 , 成为游子们争相吟唱的灵感来源 , 这里是他们创作的福地 。
黄河流过兰州后 , 还穿过了名叫靖远的县城 , 在这里唱着《黄河尕谣》的民谣歌手张尕怂火了 , 带着甘肃方言的唱调里 , 人们感受到了浓浓的西北风情 。
相比其他民谣歌手 , 张尕怂无论从唱腔、穿着、曲风 , 都带着明显的西北特征 , 这也与他从小的生活经历有关 。 张尕怂的父亲善唱秦腔 , 叔叔是当地乐师 , 自小便被西北民间音乐熏陶 。
长大后的张尕怂还经常去西北五省区采风 , 先后拜访了100位民间艺人 , 借鉴吸收诸如河州贤孝、通渭小曲、社火小调、花儿、秦腔等西北民歌的精髓 , 融入现代元素进行创编 。 他曾不止一次公开提及 , 他的作品离不开西北这片黄土地 , 以及土地上的人和事 , 不能“离开得太久” 。
网友“BOICUS”通过社交平台评论说 , 张尕怂的歌 , 真是土地里生长出来的 。 就和村后的山泉一样 , 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 。 觉得这个时代 , 还有年轻的音乐人 , 给他们讲这些故事 , 真是幸运 。
出圈|西北民谣频“出圈”,流量密码里有“根”“魂”“韵”
文章图片

2月24日 , 年过七旬的兰州羊皮筏子制作技艺第三代传承人张德宝在黄河上划着羊皮筏子 。 (资料图) 九美旦增 摄
从“西部歌王”王洛宾到张佺、刘堃、张玮玮、赵牧阳 , 以及“新生代”的张尕怂等 , 西北在他们的作品里 , 是鲜活的一个人、一条路、一座城 , 也是藏在内心里不曾远离的故土 , 以音乐的方式娓娓道来 。
这些民谣除了引发在外游子关于乡愁的共鸣外 , 事实上 , 民谣对提升宣传当地城市IP形象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 比如低苦艾乐队的《兰州兰州》 , 赵雷的《成都》 , 郝云的《去大理》等 。
近年来 , 兰州也在挖掘本土的民谣“气质” , 并且举办过各式各样的音乐节 。 此举也为本土许多怀有音乐梦想的青年提供了更多展示的机会 。
2010年成立于兰州的原生态乐队“朝格组合”至今还活跃在当地 , 主创巴依勒格介绍说 , 团队来自各行各业 , 都是利用业余时间排练演出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