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间有梯,梯上有田,海南春来梯田如诗画

是天阶,一阶又一阶,似欲登天揽云霞;是诗行,一行又一行,稻浪摇曳唱不尽;是年轮,一年又一年,躬耕不辍为丰收 。绕山盘,沿沟转,它们在天地之间站起,禾田层层,因势而走,是谓梯田 。
有山处,自有梯田 。山有多高,田就有多高 。千百年来,一代代先民靠着智慧、汗水和劳作,在各地山岭间筑埂开田,向高山要地,向荒岭要粮,实现对土地的极致利用,也接续完成着一场堪称鬼斧神作般的农耕行为艺术 。
时下春耕,由云贵高原至黄土高原,从东南丘陵到琼岛腹地,梯田处处,各领风骚 。
山间有梯,梯上有田,海南春来梯田如诗画
文章图片

昌江宝山村周边的木棉花与梯田交相辉映 。资料图
千年梯田 养活世代山民
粮在哪儿?粮在地里 。
华夏大地幅员辽阔,却是山区多、平地少,有效耕地面积实在有限 。为了饱腹,先民们筚路蓝缕、四处开垦,将一片片草木荒芜的平原变成垄垄良田后,又将目光转向莽莽大山与低矮丘陵 。
“瞻彼阪田,有苑其特 。”《诗经》中的这句诗,意思是“看山坡的田地里,禾苗长得多茂盛”,这一描述被不少专家作为佐证,认为至少在西周时期,梯田或早期梯田的雏形已经出现 。
之所以说是雏形,是因为梯田并不完全等同于山坡上的田 。
现代文献中,通常将梯田定义为“在丘陵山坡地上沿等高线方向修筑的条状阶台式或波浪式断面的田地” 。若以此为标准,不得不提的便是出土于四川东汉墓的陶水田模型:模型中,田块有明显级差,形成一层层上下分割明显的台阶 。
从简单的顺坡就势,到出现台阶状的田地,先民们对山地丘陵改造程度的加深,离不开牛耕和铁器的普及 。而“梯田”二字首次真正现身,且开始频繁出现在典籍中,则要追溯至宋代 。
“岭坂上皆禾田,层层而上至顶,名梯田 。”范成大所作游记《骖鸾录》中的这一描述,与如今人们所见梯田毫无二致 。对照历史背景会发现,彼时中国正逢人口增长高峰,梯田迅速普及,说明其在解决口粮问题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
一直到今天,梯田仍是中国耕地版图上极为重要的一块拼图 。
也许不少人难以想象,在中国约20亿亩的耕地面积中,梯田占比竟超过了1/4,不仅在面积上位居世界第一,也成为全球梯田类型最多、分布区域最广的国家 。
根据各地自然地理条件、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中国的梯田大致可分为四类:水平梯田、坡式梯田、反坡梯田和隔坡梯田 。从地域特征来看,又可简单分为南方稻作梯田与北方旱作梯田 。
没错,北方也有梯田 。不仅有,其意义更不止于耕地二字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