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孟子的一个著名论断.《孟子·公孙丑下》中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这里的“畔”字通“叛”,是背叛、反对的意思.这段话是说,对得道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对失道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就连亲戚都会反对他;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全天下的人都会顺从他.拿全天下都顺从的力量,来攻打连亲戚都反对的人,要么不战,一战必胜.
孟子在这里说的“得道”和“失道”的人,都不是指普通的个人,而是指一国之君.一国之君既是战争的总指挥,也是政治上的领袖.孟子通过论述战争胜负的问题,引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观点,然而在孟子看来,“民心向背”对于战争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对于政治也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孟子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意思是说,得天下必先得民,得民必先得民心.所谓的“得民”,就是得到人民的支持、拥护和帮助.所谓的“得天下”,是指通过施行仁政来“王天下”,而不是单靠武力来争夺天下.仁政,是以德服人,使人心悦诚服,自动来归附;而以力服人,不能服人之心.在孟子看来,得天下之道,即是施行仁政.因为仁政,是“得其心”之政.
那么,如何“得其心”,即如何行仁政呢?孟子提出了“保民”的思想.保民,就是关爱和保护人民,它要求君主做到“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就是人民所希望的,就替他们聚积起来,人民所厌恶的,不要强加给他们.人民所希望的是什么呢,当然是富裕、幸福的生活.孟子认为,这是行仁政的根本着眼点.做到了这一点,然后民心归服、天下归服,是任何力量都阻止不了的.
【史实和现代事例】
1.周武王姬发伐商纣
2.隋末杨广无道,各地农民起义,瓦岗军得道多助
3.元末顺帝无道,朱元璋率领的红巾军得道多助
4.二战期间,德意日三国失道寡助,中美英等抗战国得道多助5.解放战争中,解放军得道多助,国民党失道寡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出自什么?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
一、原文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
二、译文
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君子要么不战斗,(如果)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
三、出处
先秦《孟子》
《孟子》赏析
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 。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之、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 。
第一段作者提出中心论点用天之、地利、人和三者相互比较组成 。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同之反映孟子所说的“仁政” 。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 。
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 。句式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
- 求助flyme6怎样双开微信
- 淡盐水对喉咙痛有帮助吗 淡盐水能缓解喉咙疼吗
- 老年助听器哪个品牌比较好 助听器什么牌子好
- 家乡的变化求助大家淮安啊
- 董事长助理是什么级别的 董事长助理
- 哪种枕头可以帮助睡眠
- 求助怎么加入海军陆战队
- 喝鸡汤真的有助于缓解感冒症状
- 苹果5s怎么解网络锁
- 烤涮自助火锅烧烤能直接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