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行业:2021年“韧”,2022年“扛”( 三 )


第三,如何看待沉浸式产品发展?
利用科技手段增强沉浸感值得高度关注和肯定,这也是推动旅游业发展尤其是推动旅游演艺和空间活化的重要手段与路径。不过这其中也要注意,一方面,目前对于科技赋能旅游、数字赋能旅游的认知还有较大的局限性,从文化资源价值转化上看,科技赋能主要还是体现在用数字化的方式再现已有或曾有的文化,主要是创造性转化层面的,而创新性发展则做的很不够,还没有看到原生于我国旅游业实践的突破性的文化形态和呈现模式。
另一方面,科技赋能文旅融合存在走火入魔的隐忧,好像谈沉浸式体验就离不开科技。实际上,科技只是营造沉浸式体验的一种方式而已。科技的确可以很大程度上拓展和优化沉浸的场景与氛围,但沉浸作为体验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既可以借由科技的方式,也可以通过原有的模式,核心不在于有没有科技元素,而在于是否有合适的体验内容和体验效果。更何况,究竟是沉浸还是间离更有助于认知和体验还存在不同的看法。有内容没流量的供给,属于“僵尸供给”(如同僵尸企业),有流量没内容的供给,属于坑蒙拐骗(比如“滤镜景点”)。同样的,有内容不沉浸,会影响当下消费者的涉入,有沉浸无内容,所能带来的只是短时的愉悦。
此外,沉浸式并不等于交互式,而交互性在旅游体验中具有重要作用。保护性、普及性、普惠性的公共文化服务以及保护性、抢救性的文物数字再现值得高度重视,但虚拟旅游的发展空间究竟有多大还有待观察。
第四,如何看待当前发展困境?
疫情给整个旅游业带来了严重的甚至毁灭性的冲击,这是所有旅游业者都不希望看到的,不过,悲痛之余还是要理性深入地分析,还是要理性深入地分析当下的困境有多少要归因于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又有多少要归结于长期累积的问题。比如,需要复盘想想,在以往顺风顺水的时候在积蓄创新动能、加强风险建设等方面做得够不够?以往的发展究竟是源自企业的自生能力还是趋势影响、环境支撑?
另一方面,面对困境,文化和旅游的处境还是会有所差别。文化可以通过在线的方式来传播,旅游则需要通过在地的方式来体验,而且在线的发展可能会挤占在地体验的时间,因此在科技赋能基础上文旅融合之外还隐含着文旅背离的可能。
在新发展时期,如何处理好文化和旅游线上线下双线作战、协同发展问题以及如何面对疫情给国有和民营旅游企业带来差异性影响后的格局变化、持续动能问题,如何从降价免票的应急之举后重新审视当前门票经济淡出和二次消费注入的表象性关注与消费场景构建和标的价值挖掘(主体与客体、前景与背景的重新认识)的趋势性认知之间的关系,也需要引起重视。甚至包括现在人口红利消褪和疫情叠加影响下,如何从原来依托充足的劳动力基础上的低工资发展模式转向加大科技应用的智能化发展模式,也亟待提上议事日程。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