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第三段作者交代了到达荷塘之前的心理感受 。他说“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这进一步表现了全文的中心思想 , 就是作者实在想要寻求一方天地 , 在那里有内心的自由与宁静 , 而不是要去面对如此灰暗的社会 。我们可以想到 , 在旧中国的时代 , 像朱自清一样的爱国知识分子面对现实的无奈 , 可能都只能通过在夜色下“独处”而获取内心片刻的宁静 , 享受短暂的自由 。那时有多么无奈 , 当今新时代的我们就有多么幸运 , 这提示我们必须要坚定爱国之心 , 对祖国心怀感恩 , 并且学会珍惜眼前的和平与幸福 。
文章的第四、五自然段是作者描写文章主题荷塘月色的部分 。在这部分之前 , 作者通过交代时间、天气、心情 , 为全文渲染了主色调 , 为文章的中心情感作了巧妙的铺垫 。而后 , 作者便真正地开始了对荷塘月色的描写 。
荷塘、荷叶、白花、月光、树影 , 简单的意象却被作者写出了神韵 。荷塘是“曲曲折折”的 , 荷叶是“田田”而“层层”的 , 这些叠词释放出来音乐之美 , 显得画面感十足 , 非常生动 。在描写荷塘月色中 , 作者多次运用比喻修辞手法 , 叶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 白花像“一粒粒明珠” , 像“碧天里的星星”等等 。这些比喻手法运用地十分巧妙 , 再一次提高了画面的清晰度 。除此之外 , 作者还使用通感的修辞手法 , “微风过处 , 送来缕缕清香 ,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清香本不可见 , 也不可听 , 作者用这样的方式将荷花香味的虚无缥缈、若隐若现表达得恰到好处 。后面作者对月色的描写仍然采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 “月光如流水一般 , 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 一个“泻”字 , 让我们看到了动态的美 。作者对荷塘、荷叶、白花、月光、树影的描写都是静中有动 , 把没有生命的景象也写出了生命 , 十分传神 。
文章第六段 , 作者对荷塘周围的景色进行了描写 , 是树影、杨柳和夜色下微弱的风光 , 还有热闹的“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 , 这里是文章开篇以后第一次出现真正的声音 。一直都是寂静的 , 然而现在突然有了一些热闹 。但作者说:“热闹是它们的 , 我什么也没有 。”这一句话直到今天仍然被很多人视为名言 , 长挂嘴边 , 寓意着内心的一种迷茫和虚无 。在文中则表达了作者的一丝不易发现的烦躁 , 因为他来到月色下的荷塘 , 本是想找一方宁静 , 结果还是被打扰 。此外 , 这句话到今天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内心的坚定 , 不会轻易被环境所干扰 , 外界如此喧嚣 , 自己却依然享受孤独 。
文章的后面部分是作者的一些联想 , 有“采莲” , 有“妖童媛女” , 还有“江南” 。通过这些联想 , 作者将现实与想象进行了对比 , 现实是无比残酷 , 而想象总是很美好 , 点起了文章的感情高潮 , 再次道出作者书写此文所表达的迷茫、无措 , 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 , 对自由和安宁的美好向往 。
二、总结
《荷塘月色》一文反映出了朱自清超强的文学功底 。
(一)文章的构思独到 , 作者看似像在漫不经心拉家常 , 言语朴实 , 没有华丽的辞藻 , 但是文章的结构和布局精妙绝伦 。先是全文思想感情的铺垫 , 再到描写过程中的情感起伏和波动 , 最后到作者的理想追求 。看似漫不经心 , 其实文章的每个用词逐句 , 都是作者仔细思考之后的思想结晶 , 每个都没法挑剔、不可替代 。
(二)文章的画面感超强 。擅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 , 让文字更加生动 , 让画面感增强 。使用叠词以及远近关系的描写 , 让景物活在了我们的眼前 , 从作者的文字中 , 我们看到了月色下的荷塘 , 层层叠叠的荷叶 , 点缀的白花 , 杨柳依依 , 树影斑驳 , 随风而动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
- 为什么朱自清要写荷塘月色
- 朋友圈说说夜晚
- 静夜思写的是哪个季节夜晚的月色
- 描写天黑的语句
- 今晚的月亮很美什么梗
- |5人100块钱“时空隧道”被指智商遭摩擦,景区:是小火车绕荷塘观景附带项目,全程有1公里
- 三亚:百亩南繁荷塘灯会 解锁美丽乡村游
- 观赏欣赏鉴赏的区别
- ABCC型的如生机勃勃
- 像月色溶溶这个形势的词语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