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赏欣 荷塘月色赏析( 四 )


二、语言美
1、动词的锤炼美 。在动词的选择上 , 作者绞尽脑汁 , 颇费了一番心机 。“月光如流水一般 , 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 一“泻”一“浮” , 点活了月光和雾气 , 充满了动感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 , 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 这个“挨”字 , 活画出了田田荷叶像一群光彩照人的少女妩媚多姿的形象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 , 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中的“画”字 , 仿佛一位淡青妙手在展纸描绘 , 自然贴切地写出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美、之真 。
2、数量词的点缀美 。数量词被一般人所忽略 , 但在朱自清的笔下却能准确地描述事物的特性 , 为被修饰的成分增添丰富的审美内涵 , 成为语言中的一个亮点 。如写微风过处“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 ,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 , 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 “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 ,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灯光” , “一丝”、“一道”、“一带”、“一两点” , 写出了淡淡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特有的风韵 , 起到了丰富、润色、强化形象的作用 , 渲染了一种幽美的意境 。
3、叠词的音韵美 。作者运用了许多叠字叠词来深化物态情貌的形象感 , 如在第二段中 , 作者写到 , “没有月光的晚上 , 这路上阴森森的 , 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 , 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 “森森”“淡淡” , 营造了一种沉寂的氛围 , 也衬托出淡淡的忧愁 。又如“荷塘四面 , 长着许多树 , 翁蓊郁郁的” , “翁蓊郁郁”不但说明树林之多 , 而且加强了夜色浓重的气氛 。这种例子很多 , 比比即是 , 富有艺术表现力 , 给人一种音韵和谐的美感 。
;
《荷塘月色》赏析《荷塘月色》是中国著名文学家朱自清1927年在清华大学任教时写的一篇借物抒情的散文 。全文语言朴实无华 , 但实则用词斟酌 , 文章构思也是精妙绝伦 。文章写了月色下的荷塘美景 , 委婉地表达出了作者满怀政治理想 , 但却对社会无奈而迷惘 , 想超脱现实寻觅自由 , 却又无能为力的一种复杂感情 , 为我们留下了旧中国的正直知识分子在艰难坎坷中徘徊前进的印记 。
文章开篇第一句便交代了作者当时的心情 ,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 从第一段也可以看出来朱自清散文的特色 , 语言朴实 , 没有令人晦涩难懂的词汇 , 就像在跟一个普通人做寻常的谈话一般 。“满月”和“月亮渐渐升高”交代了作者临出门欣赏荷塘月色的时间 。第一段的重点是三个字“不宁静” , 这将与后文的“静”形成鲜明对比 。也可以理解为:作者正是因为心里无法得到宁静 , 而想要去寻找一个能够慰藉自己心灵的地方 , 便选择了月色下的荷塘 。
那么 , 作者为何会“颇不宁静” , 这要去分析此文的写作背景 , 分析作者的身份 。文章的最后落款时间是1927年7月 , 此时作者正在清华大学任教 。而此时的社会背景是蒋介石背叛革命 , 中国的社会处于被黑暗笼罩的境地 。朱自清曾参加过“五四”爱国运动 , 说明他是一个热爱祖国的人 。一个爱国的人在看到祖国前途无助的时候 , 他便会无比地迷惘、茫然无措 。作者朱自清为社会的动荡不安而感到担忧 , 为当时的现实情况而感到不满和憎恶 。他想寻觅一方安宁 , 想要超脱现实 , 寻找到精神的净土 。他想改变中国的前途和命运 , 但是却很无奈 。就是在这样复杂的情绪之下 , 朱自清写出了《荷塘月色》 。
文章第二段主要描述了夜晚的孤独和寂静 。“曲折的小煤屑路”、“幽僻”、“白天也少有人走” , 从这些语句中 , 可以想象到作者在走往荷塘的时候 , 所经过的地方都是无比地安静 。接着作者对道路两旁的树进行了描述 , 给了我们一个清晰的画面感 , 这也是朱自清散文的一个特色 。读他的散文就像在看一道真实的风景 , 活灵活现 , 栩栩如生 。“这路上阴森森的 , 有些怕人” , 这一句再次反映出朱自清散步语句朴实的特点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