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真篇集释 悟真篇( 二 )


*** 常云:“道家以命宗立教,故祥言命,而略言性 。释氏以性宗立教,故祥言性而略言命 。性命本不相离,道释本无二致 。彼释迦生于西土,亦得金丹之道 。性命兼修,是为最上乘法,故号曰金仙 。传大士诗云:‘六年雪岭为何因,只为调和气与神 。一百刻中为一息,方知大道是全身 。’钟离正阳亦云:达摩面壁九年,方超内院;世尊冥心六载,始出凡龙 。以此知,释迦性命兼修分晓 。其定中出阴神,乃二乘坐禅之法,奈何其神属阴,宅舍难固,不免常用迁徙 。一念差误,则透灵别壳异胎,安能成佛?是即我教第五等鬼仙也 。其鬼仙者,五仙之下一也,阴中超脱,神像不明,鬼关无姓,三山无名,虽不入轮回,又难返蓬瀛,终无所归止,于投胎夺舍而已 。其修持之人,始也不悟大道,而欲于速成,形如槁木,心若死灰,神识内守,一志不散,定中以出阴神,乃清灵之鬼,非纯阳之仙 。以其一志,阴灵不散,故曰鬼仙 。虽曰仙,其实鬼也 。故神仙不取 。释迦亦云:‘惟以佛乘得灭度,无有余乘 。’又曰:‘世间无有二乘得灭度,惟一佛乘得灭度尔 。’释迦之不取二乘,即我教之不取鬼仙也 。奈何人之根器、分量不同,所以释氏说‘三乘之法’;道家分‘五等仙’、三千六百旁门法也 。钟离真人云:‘妙法三千六百门,学人各执一为根 。岂知些子神仙诀,不在三千六百门 。’此正释迦所谓‘惟一佛乘得灭度’之意也 。”
张伯端坐累谪岭南兵籍后,由于官场无望,遂在“晚年浪迹云水(今广东乐昌县),访求大道” 。治平年间(1064~1067年),适逢余杭陆介夫知桂州,得以“引置帐下,典机要” 。熙宁二年(1069年),陆介夫改知成都,张伯端随同前往,在成都天回寺遇异人,“以夙志不回,初成愈格,遂感真人授金丹药物火候之诀” 。陆介夫死后,张伯端失去依托,遂“自成都归于故山” 。回临海后,“筑室于山青水绿之中,乃扬罄然而怡怡然,若有所得 。客传于市曰:遭贬张平叔归于山矣” 。其后,张伯端再次出山,“转秦陇” 。并遵陆介夫遗嘱,往荆南(今湖北江陵)得转运使马处厚资助,“择兴安之汉阴山中(今陕西 *** 县 *** 洞)修炼” 。最后,张伯端回到临海隐居,往来于灯坛、盖竹、龙顾及天台的桐柏、赤城之间 。
元丰五年(1082年),张伯端在百步(今临海百步)“天炎浴水中”,趺坐而化 。所留《尸解颂》云:“四大欲散,浮云已空 。一灵妙有,法界圆通” 。弟子“用火烧化得舍利千百,大者如芡实,色皆绀碧” 。张伯端死后,百步乡里在其羽蜕之地立“ *** 化身处”纪念碑 。南宋庆元三年(1197年),台州郡守叶筑改城内黄牛坊桥为“悟真”桥,以示对张伯端的纪念 。后又有悟真坊、悟真庙等纪念性的街区和建筑出现 。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台州府推官张滂在百步修建 *** 庵,并重修碑石,题曰:“重修 *** 题诗碑记” 。清雍正十年(1732年),世宗皇帝敕封张伯端“大慈圆通禅仙 *** 真人”号 。并亲撰《道观碑文》,命工部主事刘长源来临海,于其故居璎珞街和羽化地百步,及天台山桐柏宫,各建“ *** 道观”一所,用以祀祠张伯端 。
张伯端的出名,是因为其所著的《悟真篇》 。《悟真篇》体现了张伯端炼养思想的总成,是南宗的代表著作 。张伯端在书中力主内丹,“要得谷神长不死,须凭玄牝立根基 。真精既返黄金屋,一颗明珠永不离“ 。主张按照万物化生的法则,反其道而修炼自己的精、气、神 。书中还吸取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利用它来说明内丹的修炼方术,并加以深化和发展,使之成为自己内丹学说的理论基础 。
《悟真篇》成书于临海,熙宁三年(1070年),张伯端“丹成返台州,传道授徒” 。因丹法“三传非人,三遭祸患”,学者多为“逐名利” 。遂萌发著书之意,于熙宁八年(1076年)在临海著成是书,使有缘者能“寻文解义” 。有所心得 。故陈耆卿《嘉定赤城志》亦载其自成都得“金丹术归,以所得萃成秘诀八十一首,号《悟真篇》” 。
张伯端著成《悟真篇》后,再次离开临海,一度寓居于常州红梅阁(今江苏常州市红梅公园东南隅) 。在红梅阁,他又成《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三卷和《金丹四百字》一卷 。及后,张伯端在陕西的凤州(今陕西凤县)、阶州(今甘肃武都)传道时,因得罪凤州太守而“按以事坐黥窜”,被判流放,解送边塞 。至邠州境内,会大雪阻于乡村酒肆,巧遇石泰 。石泰见张伯端被解差押送,乃询问其来历,张伯端据实相告 。石泰便与解差相商,引伯端前往邠州衙门,经与太守交涉,终于作出了免于流放的判决 。张伯端获释后,始忆其师曾云:“异日有与汝解缰脱锁者,当宜授之”语(54) 。遂将《悟真篇》及心要倾囊相授于石泰,使之成为嫡系传人 。离开石泰后,张伯端“事扶风马默处厚于河东”,并又将《悟真篇》“授之”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