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阳台帖值多少钱 上阳台帖

李白的《上阳台帖》写给谁的?《上阳台帖》:“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可穷 。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 。”正文其实是四言诗,而这四句诗实际上是李白对一个男人的告白 。这个男人不是大家想的李白的好基友杜甫,而是一位道士,名司马承祯 。
司马承祯是唐朝著名道士,道教上清派第十二代宗师,法号道隐,自号白云子 。司马承祯是河内温县人,自幼聪慧过人,但他没有科举取仕之心,反而自幼笃学好道,后来拜嵩山道士潘师正为师,成为上清派弟子 。
司马承祯一心向道,很快在经法、符篆等上有所成就,武则天时期受女帝称赞,唐睿宗时期还被皇帝邀请到宫中,探讨阴阳术数与理国之事,唐玄宗时期奉命在王屋山开宗立派,建造阳台观 。
司马承祯是一位道法精深的道士,同时也是一位文学素养很高的道士 。他在诗书画方面成就都很高,至少受到李白等人的敬重 。
开元十二年,李白出蜀游三峡的时候在江陵一带偶遇司马承祯,两人有所交集 。天宝三年,李白与杜甫、高适游王屋山,于是顺便前往阳台观拜访司马承祯 。
到了阳台观才知道,司马承祯早已仙逝,只留有书画存世 。李白看见司马承祯遗留在世间的书画,一时有感而发,于是有了《上阳台帖》 。
李白的《上阳台帖》表达了什么感情?【上阳台帖值多少钱 上阳台帖】李白724年(唐开元十二年)出蜀游三峡,至江陵遇道士司马承祯,得到司马承祯赞赏 。后唐玄宗命司马承祯到王屋山建立道观,并题写匾额 。根据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等有关记载,司马承祯不仅道术精深,而且诗、书、画皆有极高造诣,曾在阳台宫内作山水壁画,画高一十六尺,长九十五尺,画中仙鹤、云气、山形、涧壑一一毕呈 。
《上阳台帖》为744年(天宝三年)李白与杜甫、高适同游王屋山阳台宫时所作 。李白寻访司马承祯,待到达阳台观后,方知司马承祯已经仙逝,无缘再见 。不见其人,惟睹其画,有感而作《上阳台》 。[3]
以上是背景,然后来理解李白要表达的意思就不难了 。
前两句是直接描写司马大师所作壁画,山高水长,气势壮观,变换万千 。
后两句是间接描写,如果不是大师老练炉火纯青的画笔,光靠我这清新豪健的文笔是无法向世人描述王屋山的壮丽景色的,换句话说,言辞不如画笔,无法穷尽其美!(清壮之笔是指谁的呢,我想大概是指自己,拿自己的文笔和大师的画笔作比较,也符合李白狂人本色,毕竟他的确有资格称自己文笔清壮) 。

上阳台帖值多少钱 上阳台帖

文章插图
唐李白上阳台帖的法书作品内容内容: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可穷 。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 。
译文:王屋山有高耸峻拔之势和源远流长之水 。物象千姿百态,不是有了老练娴熟、清新豪建的笔法就能刻画描述穷尽的 。十八日,上阳台书,李白 。
通过赞颂司马承祯的作品,抒发了作者对其的仰慕之情 。全卷苍劲雄浑而又气势飘逸,用笔纵放自如,快健流畅,法度不拘一格,一如李白豪放、俊逸的诗风 。
扩展资料:
《上阳台帖》鉴赏
《上阳台帖》写得跌宕起伏,错落有致,看似漫不经心,随意所书,实则格律森严,神形逸荡,整幅作品就像李白的诗歌一样,是跳跃的、非常态的,但又充满了激情,充满了迈,与“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意境相似 。
“山高”两字,犹如空中坠石,体现出一种险疾之势 。“非有老笔”四字中的“非”字写得扁而放纵,“有”字则写得小而含蓄,“老”字突然沉笔挥洒,放胆伸毫,将上述诸字轻轻托了起来 。
再如“情”字和“台”字,看似结构并不平稳,似有摇摇欲坠之状,然而,正是在看似颠簸之中营造出的稳健才有韵味 。“情”字重心略有倾斜,最后一点又恰到好处地把险势拉了回来,真是令人叫绝 。“台”字的一横同样也起到了这种于险疾中求平整的作 。
同时,《上阳台帖》做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就内容说,令人朗朗上口:“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可穷”,一派苍茫大气,此书法作品的意境也非常契合这一点,实乃不可多得之佳品,和盛唐的草书风格也是高度一致的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上阳台帖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