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恩施非遗:到市场中绽放“第二春”( 四 )


“新郎像潘安 , 新娘像貂蝉 , 踏上婚礼红地毯 , 合好到百年 。 ”2月8日 , 宣恩县沙道沟镇一对新人的婚礼现场 , 州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相成和5名同伴唱起了三棒鼓 。
敲锣、打鼓、唱歌、抛刀……4个小时的精彩表演 , 赢得了现场阵阵笑声和掌声 。 离开时 , 他们从新郎手中接过3000元劳务费 。
如今 , 在宣恩的大街小巷、集镇农村 , 只要有红白喜事 , 请人唱三棒鼓是一道“必备菜” 。
史料记载 , 三棒鼓产生于唐代 , 清代开始在湘鄂两省相邻的酉水流域盛行 , 逐步形成了以西南官话为语言工具的地方曲艺 , 深受群众喜爱 。 进入上世纪90年代 , 人们纷纷外出务工 , 娱乐活动日益丰富 , 三棒鼓逐渐淡出视野 。 2011年 , 宣恩三棒鼓被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为保护传承好这一非遗项目 , 宣恩县出台了相关保护措施和实施方案 , 搜集整理了70多万字唱词资料 , 编撰书籍《三棒鼓》 。 以政府采购服务的方式 , 将民间艺人请上舞台 , 用三棒鼓宣讲相关政策 , 参加各类活动 , 不断提升其影响力 。
“真正撬动三棒鼓走向市场的 , 还是群众 。 ”宣恩县非遗中心主任张子家表示 , 近几年 , 百姓荷包“鼓”起来 , 文化水平大幅提升 , 在政府的引导下 , 逐步摈弃了红白喜事中的封建习俗 , 加上全县禁鞭 , 迫切需要新的文化活动营造氛围 。 三棒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 抓住了机遇 。
在张相成看来 , 三棒鼓来源生活 , 表演丰富 , 群众认知度高 。 歌词即兴创作 , 十分应景 , 如新婚嫁娶唱一些带祝福、吉祥的贺词 , 让人心情舒畅 , 容易接受 。
2017年起 , 三棒鼓在红白喜事中流行起来 。 张相成的演出从每年100多场增加到300场 , 业务范围从宣恩县到恩施州8个县市 , 再到宜昌、重庆黔江、巫山、巫溪和湖南龙山等州外城市 。
由于每场演出有数百元收入 , 学习三棒鼓的人越来越多 , 越来越年轻 。
35岁的曾静以前和老公一起开店 , 在微信上看到三棒鼓演出后 , 加入其中 , 通过几年学习成为了职业“演员” 。 去年表演了200多场 , 收入近8万元 。 抖音粉丝达到7.4万人 。
据统计 , 宣恩县三棒鼓学员约1000人 , 骨干成员200人 , 其中80后、90后占了一半以上 。 全年参加红白喜事、商场开业等活动演出4000多场 , 创收1000多万元 。 张相成等一批资深艺人 , 都带上了3-5名徒弟 。
宣恩三棒鼓浪潮还“冲”到了浙江 。
2018年 , 在温州瑞安打工的杨昌埃组织了一支10多人的三棒鼓团队 , 得到了瑞安市总工会的认可 , 登上了文艺大舞台 。 如今 , 他和团队已参加当地活动近百场 , 用三棒鼓宣传反电诈、疫情防控等政策、知识 。 杨昌埃成为了瑞安乃至温州的名人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