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元宵节是如何成为“中国式狂欢节”的( 三 )


【佛教|元宵节是如何成为“中国式狂欢节”的】明代的元宵节是城市公共性表现最强的节日 , 京城百官放假十日 , 在东华门外形成灯市 , 卖灯的商贩、买灯的顾客、观灯的游客 , 络绎不绝 , 热闹非凡 。 “天下繁华 , 咸萃于此 。 勋戚内眷登楼玩看 , 了不畏人 。 ”(明代刘若愚《酌中志》)
为描写南方的元宵节 , 明人谢肇淛说:“富贵之家 , 曲房燕寝 , 无不张设 , 殆以千计 , 重门洞开、纵人游玩……游人士女 , 车马喧阗 , 竟夜乃散 。 ”明人张岱在《陶庵梦忆》中记述杭州龙山放灯的情景:“山无不灯 , 灯无不席 , 席无不人 , 人无不歌唱鼓吹 。 ”可见当时元宵盛况 。
清代的元宵灯市依旧热闹 , 清中期前 , 京城正月十三至十六 , 四晚灯火通宵 , 依然“金吾不禁” 。 晚清北京 , 灯节以东四牌楼及地安门为最盛 , 其次是工部、兵部 , 东安门、新街口、西四牌楼“亦稍有可观”;天津上元日 , “通衢张灯结彩 , 放花炬 , 遍地歌舞”;苏州元宵前后 , 家家户户的锣鼓敲起来 , “或三五成群 , 各执一器 , 儿童围绕以行 , 且行且击 , 满街鼎沸 , 俗呼走马锣鼓” 。
没人不爱元宵节
如今 , 元宵节已经历了千年风霜 , 但依然是中华儿女心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 在海外华人聚居区也备受重视 。 除汉族以外 , 满族、朝鲜族、赫哲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回族、锡伯族、藏族、白族、纳西族、苗族、瑶族、畲族、壮族、布依族、黎族、仡佬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同胞 , 同样会在元宵节进行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活动 。
其中 , 甘南地区的东山转灯、黔东南地区的苗族舞龙嘘花习俗、赣西客家的元宵节庆、贵州德江的炸龙习俗、黑龙江黑河的瑷珲上元节、山东淄博的花灯会、北京密云的九曲黄河阵灯俗等27项地方性元宵节俗 , 已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 从许多传统的民间游艺形式中 , 我们依然能看到古代人们流连于花灯中狂欢的影子 。
元宵节 , 中国古代人民从日复一日的生活和工作中暂时脱离 , 暂缓了封建礼法和世俗事务带来的压力 。 这一盛大节日超越了时空界限 , 成为不分民族和阶层的场域和文化意象 , 也为我国民间文化的传承提供了优越的载体 。 这一场具备中国特色和文化内涵的“狂欢” , 伴随着春灯温馨、银月照天 , 喧闹又不失浪漫 , 教人如何不爱它?
(作者系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综合业务部馆员)
张汀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叶攀】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