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元宵节是如何成为“中国式狂欢节”的( 二 )


元宵节的一切活动以“闹”为核心
元宵节的一切活动以“闹”为核心 , 人们舞龙灯、放花灯、踩高跷、集体祭祀等 。 与跨“旧年”时的阖家团圆“守岁”不同 , 这种“闹”更接近集体性 , 是新年里第一次接近“狂欢”属性的大规模集体活动 。 这也意味着“年”的结束 , 人们又要进行新一年的生产生活 , 重新回到社会秩序中去 。
“回到社会中去”的人们 , 在创造闹元宵的方式上毫不吝啬才华 , 体现了我国古代城市生活的异彩纷呈 。 人们在祭祀祖先、祈求兴盛的时候 , 既有宏大隆重的仪式 , 又往往会在其中增添一些娱乐色彩 。
隋朝 , 《隋书·柳彧传》记载:“窃见京邑 , 爰及外州 , 每以正月望夜 , 充街塞陌 , 聚戏朋游 。 鸣鼓聒天 , 燎炬照地 。 人戴兽面 , 男为女服 , 倡优杂技 , 诡装异形 。 以秽嫚为欢娱 , 用鄙亵为笑乐 , 内外共观 , 曾不相避 。 ”描述的是京城与外地州城的人们 , 在正月十五月夜集会娱乐 , 鼓乐喧天 , 火炬照地 , 化装游行的队伍填满街巷的场景 , 颇有现代西方社会“万圣节”“狂欢节”的风格 , 元宵的热闹场景可窥一斑 。 但这在当时是新兴的城市节俗 , 被保守官员上书抨击 , 认为元宵狂欢不顾男女有别 , 不符封建礼法 , 应当禁止 。
到了唐代 , 都城平时有宵禁 , 私自夜行者会被处以重罚 。 但在元宵节期间 , 官府会下令特许打开坊门 , 弛禁三夜 , 任由人们彻夜狂欢 。 唐中宗李显还曾带着公主、宫女等数千人 , 微服出行、踏月赏灯 , 并让宫女们“衣罗绮 , 曳锦绣 , 耀珠翠 , 施香粉” 。 唐刘肃《大唐新语》记:“京城正月望日 , 盛饰灯影之会 , 金吾弛禁 , 特许夜行 。 贵臣戚属及下俚工贾 , 无不夜游 。 ”在国力空前强大的唐朝 , 东都洛阳、江南扬州、西北凉州等地的元宵节同样热闹 , 处处张挂彩灯 , 人们还制作巨大的灯轮、灯树、灯柱等 , 满城火树银花 。
在封建社会标榜的君民同庆上 , 宋代元宵节达到了新的高度 。 北宋《东京梦华录》有载:“正月十五日元宵……奇术异能 , 歌舞百戏 , 鳞鳞相切 , 乐声嘈杂十余里 , 击丸蹴踘 , 踏索上竿……至正月七日 , 人使朝辞出门 , 灯山上彩 , 金碧相射 , 锦绣交辉……横列三门 , 各有彩结金书大牌 , 中曰‘都门道’ , 左右曰‘左右禁卫之门’ , 上有大牌曰‘宣和与民同乐’……宣德楼上 , 皆垂黄缘 , 帘中一位 , 乃御座……万姓皆在露台下观看 , 乐人时引万姓山呼 。 ”在元宵节 , 人们可以从严苛的礼教秩序中暂时脱离 , 恣意玩乐 , 欣赏百戏灯火 , 与君王近距离接触 。
南宋时期 , 据吴自牧《梦粱录》载:“今杭城(杭州)元夕之时 , 自十四为始 , 对支所犒钱酒 。 十五夜 , 帅臣出街弹压 , 遇舞队照例特犒 。 街坊买卖之人 , 并行支钱散给 。 此岁岁州府科额支行 , 庶几体朝廷与民同乐之意……更兼家家灯火 , 处处管弦 , 如清河坊蒋检阅家 , 奇茶异汤 , 随索随应 , 点月色大泡灯 , 光辉满屋 , 过者莫不驻足而观 。 ”花灯中歌舞升平 , 官府慷慨发放“开工利是” , 丰富的节日活动内容包含着祈愿开工大吉的好彩头 , 官民同乐于此 , 节日热度不减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