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志未酬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的作者和出处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蜀相》 , 原诗句为“出师未捷身先死 , 长使英雄泪满襟” , 释义: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 , 常使历代英雄感慨泪湿衣襟!
“壮志未酬”应是后人感叹所修改的 , 指的是诸葛亮为了伐魏 , 曾经六出祁山的事 。蜀汉后主建兴十二年(234年) , 他统率大军 , 后出斜谷 , 占据了五丈原 , 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了一百多天 。八月 , 病死在军中 。表现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 。
原诗:
《蜀相》唐代: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 隔叶黄鹂空好音 。
三顾频烦天下计 ,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 长使英雄泪满襟 。
释义:
去哪里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自当显露春色 , 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 。三顾茅庐频繁的商论天下大计 , 辅佐两代君主的老臣忠心耿耿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 , 常使历代英雄感慨泪湿衣襟!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十二月 , 杜甫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 到了成都 , 定居在浣花溪畔 。公元760年春天 , 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 , 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
赏析:
《蜀相》是唐代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 , 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 。此诗借游览古迹 , 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 。
诗中既有尊蜀正统的观念 , 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 , 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 。这首七律章法曲折宛转 , 自然紧凑 。
前两联记行写景 , 洒洒脱脱;后两联议事论人 , 忽变沉郁 。全篇由景到人 , 由寻找瞻仰到追述回顾 , 由感叹缅怀到泪流满襟 , 顿挫豪迈 , 几度层折 。全诗所怀者大 , 所感者深 , 雄浑悲壮 , 沉郁顿挫 , 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 。
【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是谁 长使英雄泪满襟】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业未遂的感慨 。全诗熔情、景、议于一炉 , 既有对历史的评说 , 又有现实的寓托 , 在历代咏赞诸葛亮的诗篇中 , 堪称绝唱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蜀相 (古诗)
文章插图
出师未捷身先死 , 长使英雄泪满襟 。原文_翻译及赏析出师未捷身先死 , 长使英雄泪满襟 。——唐代·杜甫《蜀相》 出师未捷身先死 , 长使英雄泪满襟 。丞相祠堂何处寻 , 锦官城外柏森森 。
映阶碧草自春色 , 隔叶黄鹂空好音 。
三顾频烦天下计 , 两朝开济老臣心 。(频烦 一作:频繁)
出师未捷身先死 , 长使英雄泪满襟 。唐诗三百首 , 咏史怀古 , 忧国忧民 , 赞颂写人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
碧草照映台阶自当显露春色 , 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 。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 , 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 , 常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鉴赏
这首七律《蜀相》 , 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业未遂的感慨 。全诗熔情、景、议于一炉 , 既有对历史的评说 , 又有现实的寓托 , 在历代咏赞诸葛亮的诗篇中 , 堪称绝唱 。
古典诗歌中常以问答起句 , 突出感情的起伏不平 。这首诗的首联也是如此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一问一答 , 一开始就形成浓重的感情氛围 , 笼罩全篇 。上句“丞相祠堂”直切题意 , 语意亲切而又饱含崇敬 。“何处寻” , 不疑而问 , 加强语势 , 并非到哪里去寻找的意思 。诸葛亮在历史上颇受人民爱戴 , 尤其在四川成都 , 祭祀他的庙宇很容易找到 。“寻”字之妙在于它刻画出诗人那追慕先贤的执著感情和虔诚造谒的悠悠我思 。下句“锦官城外柏森森” , 指出诗人凭吊的是成都郊外的武侯祠 。这里柏树成荫 , 高大茂密 , 呈现出一派静谧肃穆的气氛 。柏树生命长久 , 常年不凋 , 高大挺拔 , 有象征意义 , 常被用作祠庙中的观赏树木 。作者抓住武侯祠的这一景物 , 展现出柏树那伟岸、葱郁、苍劲、朴质的形象特征 , 使人联想到诸葛亮的精神 , 不禁肃然起敬 。接着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茵茵春草 , 铺展到石阶之下 , 映现出一片绿色;只只黄莺 , 在林叶之间穿行 , 发出宛转清脆的叫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