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联“映阶碧草自春色 , 隔叶黄鹂空好音”所描绘的这些景物 , 色彩鲜明 , 音韵浏亮 , 静动相衬 , 恬淡自然 , 无限美妙地表现出武侯祠内那春意盎然的景象 。然而 , 自然界的春天来了 , 祖国中兴的希望却非常渺茫 。想到这里 , 诗人不免又产生了一种哀愁惆怅的感觉 , 因此说是“自春色”、“空好音” 。“自”和“空”互文 , 刻画出一种静态和静境 。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意渗进了客观景物之中 , 使景中生意 , 把自己内心的忧伤从景物描写中传达出来 , 反映出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 。透过这种爱国思想的折射 , 诗人眼中的诸葛亮形象就更加光彩照人 。
“三顾频烦天下计 , 两朝开济老臣心 。”第三联浓墨重彩 , 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 。上句写出山之前 , 刘备三顾茅庐 , 诸葛亮隆中对策 , 指出诸葛亮在当时就能预见魏蜀吴鼎足三分的政治形势 , 并为刘备制定了一整套统一国家之策 , 足见其济世雄才 。下句写出山之后 , 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蜀汉、匡扶刘禅 , 颂扬他为国呕心沥血的耿耿忠心 。两句十四个字 , 将人们带到战乱不已的三国时代 , 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 , 刻划出一位忠君爱国、济世扶危的贤相形象 。怀古为了伤今 。此时 , 安史之乱尚未平定 , 国家分崩离析 , 人民流离失所 , 使诗人忧心如焚 。他渴望能有忠臣贤相匡扶社稷 , 整顿乾坤 , 恢复国家的和平统一 。正是这种忧国思想凝聚成诗人对诸葛亮的敬慕之情;在这一历史人物身上 , 诗人寄托自己对国家命运的美好憧憬 。
诗的最后一联“出师未捷身先死 , 长使英雄泪满襟” , 咏叹了诸葛亮病死军中功业未成的历史不幸 。诸葛亮赍志以殁的悲剧性结局无疑又是一曲生命的赞歌 , 他以行动实践了“鞠躬尽瘁 , 死而后已”的誓言 , 使这位古代杰出政治家的精神境界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 产生使人奋发兴起的力量 。
这首诗分两部分 , 前四句凭吊丞相祠堂 , 从景物描写中感怀现实 , 透露出诗人忧国忧民之心;后四句咏叹丞相才德 , 从历史追忆中缅怀先贤 , 又蕴含着诗人对祖国命运的许多期盼与憧憬 。全诗蕴藉深厚 , 寄托遥深 , 造成深沉悲凉的意境 。概言之 , 这首七律话语奇简 , 但容量颇大 , 具有高度的概括力 , 短短五十六字 , 诉尽诸葛亮生平 , 将名垂千古的诸葛亮展现在读者面前 。后代的爱国志士及普通读者一吟诵这首诗时 , 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特别是一读到“出师未捷身先死 , 长使英雄泪满襟”二句时 , 不禁黯然泪下 。
在艺术表现上 , 设问自答 , 以实写虚 , 情景交融 , 叙议结合 , 结构起承转合、层次波澜 , 又有炼字琢句、音调和谐的语言魅力 , 使人一唱三叹 , 余味不绝 。人称杜诗“沉郁顿挫” , 《蜀相》就是典型代表 。
创作背景 杜甫(712-770) , 字子美 , 自号少陵野老 , 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 , 汉族 , 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 ,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 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 , 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 , 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 , 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 , 人格高尚 , 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 , 诗艺精湛 ,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 , 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 , 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杜甫
枕前何事最伤情?梧桐叶上 , 点点露珠零 。扰扰马足车尘 , 被岁月无情 , 暗消年少 。一任紫玉无情 , 夜寒吹裂 。人面不知何处去 , 桃花依旧笑春风 。凭仗丹青重省识 , 盈盈 , 一片伤心画不成 。花红易衰似郎意 , 水流无限似侬愁 。黄花深巷 , 红叶低窗 , 凄凉一片秋声 。易得凋零 , 更多少无情风雨 。形影忽不见 , 翩翩伤我心 。独上小搂春欲暮 , 愁望玉关芳草路 。拜迎长官心欲碎 , 鞭挞黎庶令人悲 。客醉倚河桥 , 清光愁玉箫 。独倚画栏如有意 , 清砧怨笛送黄昏 。河畔青芜堤上柳 , 为问新愁 , 何事年年有? 西望雷塘何处是?香魂零落使人愁 , 淡烟芳草旧迷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