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学说的基本定义经络学说 , 即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 。
经络是指经脉和络脉的通称 , 人体有12经脉 , 竖着分布于全身 , 是纵向行驶的主干道 , 属于大经脉 , 循行于人体深部 , 有确定的循行路径 。
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别出的正经 , 分别起于四肢 , 循行于体内 , 联系脏腑 。
络脉:经脉的分支 , 循行于较浅部位 , 网络全身无处不至 , 是横向的 , 小而多 。
浮络:循行于浅表 , 主要作用输布气血濡养全身 。
孙络:最小的络脉 。
经络的作用是:人体运行气血 , 联络脏腑形体官窍 , 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 。
十二经脉:
五脏为阴 , 六腑为阳;五脏所对应的经络全部属于阴经:肺经 , 心包经 , 心经 , 脾经 , 肝经 , 肾经;
六腑对应的是阳经:大肠 , 小肠 , 胆 , 胃 , 三焦 , 膀胱经 。
如何区分手三阴和手三阳?
人站立时是手在上 , 足在下;心肺在上方 , 对应的阴经在手;肝脾肾在下 , 对应的阴经是足 。
手三阳:大、小肠 , 三焦经;足三阳:胃、胆和膀胱经 。
由此衍生得来: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
经络系统是什么?其定义、组成、循行连接规律是什么经络系统 , 是由经脉和络脉组成 。在内连属于脏腑 , 在外连属于筋肉、皮肤 , 所以 , 《灵枢·海论》称之为“内属于脏腑 , 外络于肢节” 。
经脉可分为正经和奇经两类 。正经有十二 , 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 , 合称“十二经脉” , 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十二经脉有一定的起止、一定的循行部位和交接顺序 , 在肢体的分布和走向有一定的规律 , 同体内脏腑有直接的络属关系 。奇经有八条 , 即任、督、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 , 合称“奇经八脉” , 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 。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 , 它们分别起自四肢 , 循行于体腔脏腑深部 , 上出于颈项浅部 。阳经的经别从本经别出而循行体内后 , 仍回到本经;阴经的经别从本经别出而循行体内后 , 却与相为表里的阳经相合 。十二经别的作用 , 主要是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的联系 , 还由于它通达某些正经未循行到的器官与形体部位 , 因而能弥补正经之不足 。
络脉是经脉的分支 , 有别络、浮络和孙络之分 。别络是较大的和主要的络脉 。十二经脉与督脉、任脉各有一支别络 , 再加上脾之大络 , 合为“十五别络” 。别络的主要功能是加强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之间在体表的联系 。浮络是循行于人体浅表部位而常浮现的络脉 。孙脉是细小的络脉 。
经筋和皮部 , 是十二经脉与筋肉和体表的连属部分 。经络学说认为 , 人体的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 , 是十二经脉的附属部分 , 所以称为“十二经筋” 。经筋有联缀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全身的皮肤 , 是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 , 也是经络之气的散布所在 , 所以 , 把全身皮肤分为十二各部分 , 分属于十二经脉 , 称为“十二皮部” 。
传统中医的脏腑经络学说三、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在现存的最早的医学文献中,《灵枢经》是针灸理论的专著 。书中记载了大量的解剖学知识 。如《脉度篇》、《骨度篇》、《肠胃篇》、《平人绝谷篇》等 。还记载了大量的脏腑、经脉及腧穴的生理和病理的知识,尤其是经脉与腧穴的生理和病理知识,更为丰富和广泛 。如《九针十二原》、《本输篇》、《邪气脏腑病形篇》、《经脉篇》、《经别篇》、《经筋篇》、《经水篇》等 。这些内容的记载,说明了经络学说远在春秋战国以前就已经形成了 。否则的话,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灵枢经》,是不可能总结出这些较完整而且是比较成熟的针刺理论和经络学说理论的 。那么经络学说是怎样形成的呢?归纳起来,不外乎以下三个方面 , 其一是来源于古代的解剖学知识,其二是来源于长期的生活观察,其三是来源于医者的临床实践 。下面分述这三个方面的来源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
- 云南旅游|春节云南旅游攻略分享。
- 祛斑灵配方分享
- 昆虫大战游戏 昆虫大战
- 陌陌如何从酷狗分享歌曲
- wps文档分享后变成链接怎么办
- 水泥如何调制 水泥调制方法分享
- 属蛇男和什么属相配
- 孟母教子勤学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 学习软件 乐分享
- 如何学说普通话 如何练好普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