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学说分享 经络学说( 三 )


总之,由于古代人们积累了丰富的解剖学和生理学的知识,再经过医者的长期医疗实践,使他们认识到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是由许多犹如网络的经脉和络脉沟通的 。所以体表的压痛点与脏腑、经络的关系,经过漫长的实践也被认识到了 。这使人们对腧穴的认识更加全面了 。从点的概念发展到线的概念,从孤立的、局部的、单一的认识发展到整体的相互联系的、多层次的认识,对腧穴和经络之间的整体观念的认识更加全面了 。因此经络学说的形成与人们对解剖、生理及对体表反应点和针刺感应的长期观察是分不开的同时,据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阴阳十一脉灸经》、《足臂十一脉灸经》等古针炙医籍看,气功对经络学说的形成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经络学说就是在生活实践的过程中,人们的医疗经验不断地丰富,针灸的腧穴也由“以痛为腧”而逐步地定下来,在腧穴不断增多的基础上,古人则根据腧穴的主治作用,又结合了针刺的感应情况和古代的解剖学知识,把具有相同或类似作用的腧穴进行了归类 。并且进一步的从理论上加以阐述,揭示了人体生命活动的又一个方面的规律性,逐步的形成了经络学说 。
《内经》十分重视经络学说,并对它做了精辟的论述 。首先《内经》认为医者一定要通晓经脉 。因为十二经脉是人之所以能够生存、疾病之所以产生、人体的功能之所以正常、疾病之所以能够痊愈的关键,所以通晓经脉的循行情况 , 起止情况对辨别疾病的虚实,洽疗各种疾病,延长人体的生命具有重要的意义 。故尔初学者一定要首先学好经络理论 。《内经》不仅强调了经络学说的重要性,还阐述了经脉、奇经八脉的循行走向,属络的脏腑及其所主的疾病 。论述了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五别绺的分布及作用 。记载了全身腧穴的数字、名称与部位 。阐明了人体内的营、卫、气、血在经络内外循行的情况及其作用 。这些论述基本上奠定了经络学说的理论体系 。其内容之丰富,是在于它总结并发展了战囯以前的有关经络的理论 。比如,以汉墓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和《内经》中论述的经脉内容相比较,就可以发现《内经》不仅对经脉的循行走向描述的较《足臂十一脉灸经》等更清楚,而且把经脉由十一条发展到十二条 。总之《内经》论述的经络学说已然比较完整 。后世对经络学说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对腧穴和经络的某些同题的为详尽的论述,及对经穴的分布排列等方面 。
在经络学说的发展穊况中,重点它谈一下《难经》《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锎人腧穴针灸图经》、《十四经发挥》、《针灸大成》等代表性著作对经络学说的发展 。
《难经》是战国时以问答的方式解释疑难问题的著作共讨论了八十一个问题,所以又称《八十一难》,简称《难经》 。
《难经》从六十二难起至八十一难止论述了针法及腧穴的问题 。该书对经络学说的发展主要有以下三点:其一《难经》认为“肾问动气”是经络脉气产生的根源 。它在第八难中说:“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之根 。”这说明十二经脉的脉气是命门的原气发挥的生理功能 。其二,《难经》认为十二经中皆有动脉,故提出“独取寸口”的观点 。它在第一难中说:“卜经皆有动脉…… 。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 。”故独取寸口从候五脏六腑之气,这说明十二经脉之气都和寸口有密切的联系 。这种观点是对经络学说在辨证论治和诊断方面的发展,也为后世脉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三,《难经》把散见于《内经》各篇的奇经八脉的内容,进行了归纳整理,提出了奇经八脉的概念 。它在第二十七难中说:“有阳维,有阴维,有阳跷,有阴跷,有冲,有督,有任、有带之脉,凡此八脉者,皆不拘于经,故曰奇经八脉 。”
《难经》指出了奇经八脉是区别于十二经脉的一个独立系统
《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是晋代的皇甫谧把《灵枢》、《素向》、《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部书综合起来,按类别编撰而成 。全书共十二卷二百二十八篇 。书中除叙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的变化外,还重点地介绍了腧穴总数、腧穴部位、针灸操作的方法及临床各科多种疾病的病因、病机、症状和主治腧穴等内容 。为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之一 。该书收集、保存了晋代以前的针灸经络成就,特别应该指出的是,《甲乙经》首次提出了九十五个交会穴,这对于运用经络理论指导临床有一定的意义 。另外书中对于腧穴的排列是以人体的部位进行排列 。这对当时掌握腧穴的位置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对后世也有很大的影响 。如唐朝甄权的《明堂图》、孙思邈的《明堂经图》、宋朝王惟一的《铜人经》等对腧穴的排列均宗其例 。该书在针灸经络方面的成就,对我国和国外的针灸医学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