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香港故事|在渔排,遇见不一样的香港

新华社香港2月13日电题:在渔排,遇见不一样的香港
新华社采访人员查文晔
香港,西贡岸边。
小艇劈波斩浪,将深蓝色的海水犁开一道道白色的波纹。岸边的沙滩、山石,飞速地向后退去。海风吹在脸上,分外凛冽。
船行10多分钟,一座由多个巨大网箱组成的渔排映入眼帘,五星红旗和紫荆花区旗矗立其上,迎风招展。
“欢迎你们啊!”渔排主人梁锦明热情地和我们握手,“香港以前是个小渔村,但你们还没见过香港的渔民吧?哈哈。”
新华社记者|香港故事|在渔排,遇见不一样的香港
文章插图

梁锦明接受采访人员采访(1月27日摄)。新华社采访人员 李钢 摄
身材健硕,皮肤黝黑。49岁的梁锦明理着平头,一身橘红色的风衣,在海水的映衬下十分耀眼。春节期间,正是市场需求量大的时节,他和同事们从节前开始就忙个不停。
按照渔民的习俗,过年要拜天后,在渔船渔排上贴挥春,祈求风调雨顺,阖家平安。梁锦明说,去年受疫情影响,销量有些下滑,但产量稳定。今年是虎年,希望疫情尽快过去,渔民生龙活虎,事业迎来丰收。
坐在甲板上,梁锦明聊起了他的故事。
与海共舞的少年
“我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爸爸是流动渔民。小时候我在渔船上长大。”因为家庭的关系,梁锦明对深邃的海洋并不陌生。
父亲捕鱼,他跟着在渔船上玩耍。当时渔民给船上的孩子身上拴条绳子,以确保安全,但对他没用。好几次船正在航行,活泼好动的梁锦明走来走去,一不小心掉进海里,险象环生。
“可能是我太调皮吧!”直到现在,他还记得水下的幽暗和耳边螺旋桨的轰鸣。“当时脑袋里一片空白,是爸爸、哥哥把我拉上来的。与大海打交道是一件危险的事,也有朋友不幸离开了我们。”
大海风高浪急,渔民的工作不分日夜。就在许多人上岸寻求安稳生活的时候,梁锦明选择了继承父业。那一年他24岁,已在旅行社、清洁公司、装修公司等工作过。
新华社记者|香港故事|在渔排,遇见不一样的香港
文章插图

在香港西贡海域,一艘小艇穿过网箱组成的渔排(1月27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采访人员 李钢 摄
“以前父母捕鱼来卖,被贸易商剥削,人家说多少钱就多少钱。我想不如自己去做一个贸易商,希望价钱公道一些,能帮到父母和其他渔民。”说起初衷,梁锦明忘不了父母付出的辛劳。
“那时不像现在,青年的要求不高,能两餐温饱就很满足了。”别人觉得渔业枯燥、辛苦,他却从中找到乐趣。“我喜欢大海。捕鱼、养鱼、卖鱼,能把美味的食物与家人、顾客分享,我很有成就感。”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