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无用论产生的原因 读书无用论( 二 )


在想清楚书籍的分类后,再思考是什么导致了读书没有用的现象,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没有明确读书的目的,为了读书而读书
1. 只读“无用类”书籍,却期望短期类能帮助自己改变生活:
例如希望提高自己的时间管理能力,却去读诗歌,读完后时间管理能力没有任何提高,然后就开始抱怨读书无用,这是种缘木求鱼的行为 。读诗歌的作用在于陶冶情操,从长期来看有助于提升人的气质,而不是达到提高时间管理能力或提升学习能力之类的目的 。之前已经说过,对于“无用类”书籍,要放在人生的一个较长的时间来看待它的价值,这类书往往塑造人的价值观和灵魂,充分的体现了无用方为大用的思想 。
2. 只读“成功学”,期待自己有一天能成功:
很少有人能靠读成功学成功的,因为它没有营养 。成功学和鸡汤往往是先描述某个人从落魄的生活开始经过坚持,努力,最后收获了财富人生 。这样的书在阅读时热血沸腾,越想越激动,但是事后却无法行动 。冷静的思考一下,这样的书既没有基本的逻辑论证,也没有科学研究的支持和相应数据统计作为基础,而且对于最重要的方法也是一笔带过 。但是人生取得进步和结果需要的是行动,要行动必须要有正确的可落地的操作方法,而不是单靠成功学的鸡血和口号:"只要你坚持,就一定能成功,只有你努力,就一定能成功 。"而且关于成功,怎么定义呢,现在社会对成功的定义比较单一,衡量的标准更多是在财富上,其实有很多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未必拥有很多财富,很多为教育事业奉献一生的老师,新闻里经常看到累瘫的白衣英雄们,为国家安定付出一生的战士,为救人而献身的消防员..........还有很多为社会无私贡献付出的人,他们都是没有什么名气的普通人,但是他们的奉献精神和无畏的勇气我觉得远比财富成功值得敬佩 。
二、读完书后并没有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 。
要将知识转换为自己的能力并不容易,我想到了两个原因:
1.读书后并没有付诸行动的习惯 。
读完一本书后发表一番感慨:这本书很好,对我很有启发,然后关上书,该怎么样生活还是怎么样生活 。读完这本书之前和读完这本书之后生活并没有发生任何改变,那读这本书干嘛呢,不如节约点时间做些更有意义的事情 。只有行动能产出结果,仅仅停留在思想层面对于改进生活没有任何帮助 。
2.每个人对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不一样 。
比如管理大师德鲁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这本书应该很多人都读过,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将里面的理论应用于生活和工作当中呢,海尔张瑞敏却在读完这本书后受到启发直接创建了“日清工作法”,直接用于改变企业糟糕的现状,日事日毕,日清日高 。可以说,没有张瑞敏对知识极强的应用能力,就没有今天的海尔 。
三、单一的理论往往是分散的一个点,而生活中的问题却往往是成线,成面,成块出现的 。
举个例子:比如很多人在自己身体有些不适的时候,往往会在网络上去查询相应的症状特点,如果运气不好,和一些严重的疾病特征对应上几点就开始胡思乱想,心情低落 。结果去医院检查后很多时候证明自己只是庸人自扰,现在的信息基本都可以在网络上获取,为什么自己获取到了理论也认真学习了,却不能像医生那样正确诊断呢,因为缺乏医生那样拥有完整的医学知识体系,医生看病往往会询问病人很多问题,然后根据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行关联和排除,最后进行正确的分析诊断 。
穷查理宝典里面反复提到的一话是“手里只有锤子的人看待一切都像钉子”,我经常用这句话提醒自己要拥有多读不同类型的书,多听听不同人的见解,思考他人观点的合理之处,避免自己的思维陷入狭隘偏激的一面,用线性思维这种标准答案式的思维去看待一切,生活当中的很多问题往往不是落在一个单一理论上或某一个单一学科的,需要用成体系的知识和跨学科的多元思维模型去解决问题 。
我特别喜欢一句话:“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看你能不能在头脑中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想法,而且还能维持正常行事的能力 。”
四、没有总结和反馈 。
任何学习都需要反馈,反馈是进步的根本,没有反馈根本就无法知道自己有哪些方面做得不好,如果不知道自己无知,又怎么可能改进提高呢?反馈可以由他人指出,也可以自己给自己制造反馈 。
1. 自己制造反馈,实践和验证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