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剧为何用李清照词句 如梦令李清照从词中看绿肥红瘦的原因是什么( 三 )


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 , 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 , 可谓“传神之笔 。
作者以“浓睡”、“残酒”搭桥 , 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 。然后一个“卷帘” , 点破日曙天明 , 巧妙得当 。然而 , 问卷帘之人 , 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 , 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 。
真是绝妙工巧 , 不着痕迹 。词人为花而喜 , 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 , 实则是伤春惜春 , 以花自喻 , 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这首小令是词人李清照的早期作品 , 一共六句话 , 却似一幅图 。内容曲折而含蓄 , 语言深美而自然 , 笔调跌宕而有致 。写景:“雨疏风骤” , 雨小而风急;写人:“浓睡”、“残酒” , 睡得香甜而残醉未醒;写花:“绿肥红瘦” , 绿代指叶 , 红代指花 , 暮春时节 , 叶儿茂盛了 , 花儿稀少了;如此精心刻意地选择对立统一的形象和词语 , 相彰并比地渲染和形容 , 给读者更加鲜明醒豁的印象 。其中尤以“绿肥红瘦”一语最为清新 。色泽浓艳 , 形象逼真 , 从来没有为人道过 。甚至在用韵上 , 依律上、去可以互押 。但作者哪怕在这方面也用心做到上去递换使用 , 象∶“骤”、“酒”、“旧”、“否”、“瘦” , 抑扬相间 , 跌宕入耳 。再看词中的问答 。“卷帘人”指正在卷帘的侍女 。“试问卷帘人” , 引出女主人公与侍女的一番对话 。“却道海棠依旧” , 是答语 , 问语省去 , 从答语中可知问的是:“经过一夜风雨的海棠究竟怎么样了?”问答显然不相称 , 问得多悄 , 答得淡漠 。因答语的漫不经心 , 逼出一句更加多情的“知否?知否”来 。《如梦令》小词 , 安顿两个叠句短语最难 。然而这里的“知否?知否” , 口气宛然 , 浑成天巧 , 非圣于词者不能到此 。女主人公出于对花的关心 , 问得那么认真:出于惜花的心情 , 驳得那么恳切 。结句“应是绿肥红瘦” , 是她脑中浮现的景象和感受 。“绿肥红瘦”四个字 , 无限凄婉 , 却又妙在含蓄 。蕴积了她对春光一瞬和好花不常的无限惋惜心情;体现了女词人的纯净心灵和高雅情趣 。
5.宋代词人李清照写的“如梦令”中的一句:知否“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
主人公毕竟还是知道这是暮春时节 , 况且昨夜又是一夜风雨 , 海棠花断然是不会依旧了 , 因此她连用两个“知否”来纠正“卷帘人”的答复 , 口语的语气使得这两个“知否”让人读来颇觉清新 。“应是绿肥红瘦”一句写出了当前的情形 。
这句是最为世人称道的一句 , 它十分的新颖别致、生动传神 , 看似信手拈来 , 却是功力独到 。她用“绿”字代指满枝的绿叶 , 用“红”代指枝头的花朵 , “肥”替换了“多” , “瘦”替换了“少” , 写出了一个全新的意境 。
无怪乎多为历代词论者赞誉 , 如《草堂诗余别录》中曰“结句尤为委曲工整 , 含蓄无穷意焉” 。而更深一层 , “红”又不单指花朵 , 还隐指了春天万紫千红的景象与色彩 , 隐指了春天众多无比美好的事物 , 隐指了在春天里的喜悦心情 。
这样“红瘦”一词就逼真地写出了人物地伤春情思 。不需直言 , 不假雕饰 , 却更令人心动 , 这是李清照的词作给读者的一个典型感受 。
6.请问李清照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是什么意思1、释义
你可知道 , 你可知道 , 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 , 红花凋零了 。绿肥红瘦:绿叶繁茂 , 红花凋零 。
2、原文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
3、注释
⑴如梦令 , 又名“忆仙姿”“宴桃源” 。五代时后唐庄宗(李存勖)创作 。《清真集》入“中吕调” 。三十三字 , 五仄韵 , 一叠韵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