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说有恒产者有恒心 有恒产者有恒心

“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是什么意思?意思是:有一定的财产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没有一定的财产收入的人,便不会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假若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 。
出自战国孟子的《孟子·滕文公上》,选自《孟子》卷五 。
节选原文:
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僻邪侈,无不为已 。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 。
译文:
民有一个基本道理:有一定的财产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没有一定的财产收入的人,便不会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假若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 。
等到他们犯了罪,然后加以惩罚,这等于陷害百姓 。哪有仁爱的人坐朝,却做出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贤明的君主一定认真办事、节省费用、有礼貌地对待部下,尤其是征收赋税,要有一定的制度 。
扩展资料
《孟子》一书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诸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 。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 。
本句反映了孟子的民本思想 。孟子认为,国家的根本在于人民,所以恭俭对待人民,要“取于民有制” 。
孟子提出民本思想是有深刻的时代背景烙印的 。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问题严重,连年的战争,给生产力造成极大破坏 。到了战国后期,战争的规模又不断升级,饱受战争之苦的是广大平民 。
孟子虽为贵族后裔,但也是平民出身,切切实实地感受过战争割据带给百姓的创伤,自小内心便有着一颗仁义之心 。
孟子在游学过程中结识儒学,并拜在曾子门下,潜心研究儒学 。儒学的“德治”主张同孟子的想法不谋而合,使得他更加潜心的研究 。
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 。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 。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 。
之后,孟子在这一基础上又提出了“仁政”学说,这一学说充分贯彻了孟子所向往的“民本”,更加完整 。
孟子也带着自己的学说往来于各国之间,游说各国君主,期待能够运用自己的学说治理这个乱世 。很多人多说孟子是个杰出的游说家,在他的众多游说中,都用他那雄辩才略让君王点头称道,最出名的莫过于他与梁惠王的多次辩论 。
有恒产者有恒心 。有一定的财产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没有一定的财产收入的人,便不会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
这句话出自于孟子的《孟子梁惠王上》 。
孟子: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 。按:车,古文;舆,今字 。车又音居,是故,子舆、子车、子居,皆孟子之字也) 。汉族,战国时期邹国人,鲁国庆父后裔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影响全面而巨大,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及其门人著有《孟子》一书 。
孟子梁惠王上,古文 。主要表述孟子劝解梁惠王做一个仁君的故事 。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