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蕴皆空的空是什么意思 五蕴皆空

五蕴皆空什么意思五蕴皆空,意思是众生由此五者积集而成身,故称五蕴 。五蕴都没有了 。指佛家修行的最高境界 。出自《心经》 。
我们读佛.经时,经常遇到“五蕴”一词,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
经.文:以观舍利子为例,受想行识的相同道理论证
(一)色蕴:即物质的积聚 。色蕴包含内色与外色 。内色就是:眼、耳、鼻、舌、身--五根:我们所依靠生活的根身(身躯);外色就是:色、声、香、味、触--五境:所知的外境,这些都包含在色蕴之中 。
(二)受蕴即是领.取纳受之意 。对于顺境与逆境的领纳感受,它可分为身受和心受 。身受由五根和五境所引起,它有苦、乐、舍(不苦不乐)三种感受;心受由意根所引起,有忧、喜 。故受有苦、乐、忧、喜、舍五种性质 。
(三)想蕴:心于所知境执取形象 。即是看、听、接.触东西时,会认定所对的境有一定的相貌,然后为它安立名称,生起认识的心理 。
(四)行蕴:“行”是造作之义,行蕴是驱使心造作诸业,所造作的行为有善、恶、无记三种心理,称为心所生法,又称为心所 。
五蕴包含了色、受、想、行、识这五类的法,各个合为一集,都是因缘和合的,它们相续不断的生灭,故五蕴的意思是五种不同的聚合 。五蕴也被翻译为五众或五阴 。“五众”是五种众多的法聚合在一起;“五阴”是五种法遮盖住我们的智慧之意 。佛.陀为利根的众生说五蕴;对智慧比较差的众生,佛.陀则为他们演说十二处、十八界 。

五蕴皆空的空是什么意思 五蕴皆空

文章插图
五蕴皆空佛教以五蕴概括物质与精神的现实世界 。这五蕴所包含的结合而形成了人 。众生界的五蕴是:色蕴,受蕴,行蕴,识蕴,想蕴 。五蕴皆空是指在修证上能达到即色观空,证入诸法空相,达到空有无碍的境界,便可转凡成圣 。
五蕴法是依因缘而存的 。色蕴是指物质,包含地,火,水,风等四大物质因素 。受蕴是指根尘相互触对,一定就会接受所触对的尘境 。例如我们的耳根对声音,就会接受各种声音,同时接受,清楚明白 。行蕴是指对外界的事物,而产生的行动意志 。就有了无明迷惑的妄心,从而有了我法二执,就起惑造业 。想蕴是指接受外界事物所产生的感觉,从而进行理解而得到的知觉和表象 。识蕴是指人的意识效果 。
我们生存在这现实的世界里,为了生存 。会因而起种种的烦恼,会造种种的业,我们每个人所遭遇的一切,是在种种关系和条件下的综合活动,一切都是因缘所生 。因缘是没有孤立的独存性,没有永恒的不变 。
一切诸法,虽然没有自性,而缘起的法相,却在因缘的关系下显现 。例如:我们行走在沙漠里,表热空气上升,光线发生折射作用,远远望去,形成波动的一池清水,所以人会误认为那是一池水 。这奇妙的如幻如化的“海市蜃楼”,说它是真实,却触摸不到它的一丝真实存在 。但是说它什么都没有,不存在 。但是我们却又可见可闻 。分明清清楚楚显现,真实不虚 。
世间的一切法,也是如此 。说它是因缘所生,空无自性,却又因果分明,丝亳不差 。因此《中论》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 。因缘有与自性空是相依相成,相即无碍的 。远离空有二边的妄执,显示空有无碍的中道正观 。
中道的境界,其实是无法形容的,因为我们人的语言是不完全的 。所以用语言表达的中道,并不是“离言中道”本身的境界 。中道的境界,虽是难以比喻,但却遍满于整个现实世界,即在现象的因果中,也有在寂灭的道理中 。
《般若经》说:“慧眼于一切法都无所见” 。《金刚经》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禅宗的祖师很经典的一句活也说:“终日看山不见山” 。这便是空境,即色观空 。达到空有无碍 。
五蕴皆空什么意思?梦想,可以理解指的是“五蕴皆空”(心经),也就是《金刚经》上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
颠倒,就是于自性不相应,违背自性 。
正法是心现识变的,邪法也是心现识变的,离开心识,世出世间无有一法可得 。邪正从哪里分?我们大乘经读多了,晓得与法性相应的叫正,与法性相违背的叫邪,邪正是这么分的 。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性,只要静下心来,其实我们自己都能够感受得到,举个简单的例子,爱人、助人,就与自性相应,杀人、害人就与自性不相应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