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为刍狗前一句 万物为刍狗

万物皆为刍狗什么意思万物为刍狗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五章 。通俗点解释就是天地不情感用事,对万物一视同仁 。圣人不情感用事,对百姓一视同仁 。
刍chu狗:用草扎成的狗 。古代专用于祭祀之中,祭祀完毕,就把它扔掉或烧掉 。比喻轻贱无用的东西 。在本文中比喻:天地对万物,圣人对百姓都因不经意、不留心而任其自长自消,自生自灭 。
万物在天地之间依照自身的自然规律变化发展 。老子谈到“无为”的社会政治思想,是这对前四章内容的进一步发挥 。
老子认为理想的统治者,应当是遵循自然规律,采取无为之治,任凭老百姓自作自息、繁衍生存,而不会采取干预的态度和措施 。

万物为刍狗前一句 万物为刍狗

文章插图
天地无情,以万物为刍狗 是什么意思?原话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
整句话意思是:天地没有好恶的意识 。
一种普遍的理解是:老天并不仁慈,只把万物当作没有生命的贡品;然而联系上下文,这种理解有失偏颇 。另一种理解则是认为老子想表达天地公平的观点 。通俗点说:天地看待万物是一样的,不对谁特别好,也不对谁特别坏,一切随其自然发展 。
此句出自老子的《道德经》 。以前祭祀时用草扎的狗来代替活的狗作为祭品,祭祀完如同废物,随意丢弃 。
扩展资料:
【万物为刍狗前一句 万物为刍狗】"天地无情,以万物为刍狗"中的”刍狗“的含义:
刍狗[chú ɡǒu]: 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 。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典出通行本《道德经》老子第五章,郭店简本《老子》无此句 。郭店简本仅有本章中“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文义与通行本同 。
魏源本义:“结刍为狗,用之祭祀,既毕事则弃而践之 。” 。《庄子·天运》:“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绣,尸祝齐戒以将之;及其已陈也,行者践其首脊,蘇者取而爨之而已 。”
狗在古代是普通百姓作祭祀用的牲畜(因为用不起猪、牛、羊等大的牲畜) 。随着社会风气的演变,人们渐渐不再用真的狗,而是用草扎一只狗形来代替(就相当于后来在拜祀的时候,用面做的猪头来代替真的猪头一样) 。
刍狗做好以后,在还没有用来祭祀之前,大家对它都很重视,碰都不敢随便碰;等到举行祭祀以后,就把它扔下不管了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什么意思]意思是: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 。
出自:《道德经》第五章
作者:老子
朝代:春秋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
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籥(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 。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
翻译:
在天地之间找不到仁了,是因为万物都成了没有灵魂的草扎成的狗,形如躯壳 。圣人找不到仁,是因为百姓都成了没有灵魂的草扎成的狗 。但天地是无所谓自私的,对待万事万物都一样 。
扩展资料: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