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七步诗中豆和豆萁比喻什么 反七步诗( 三 )


《反七步诗》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 , 四川乐山人 , 原名郭开贞 , 字鼎堂 , 号尚武 。中国现代著名的作家、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和著名的革命活动家 。
幼年入家塾读书 , 1906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 , 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 , 先学医 , 后从文 。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 。1919年9月开始发表新诗 。1921年 , 与郁达夫、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 。
同年8月 , 第一部诗集《女神》出版 。“皖南事变”后 , 他写了《屈原》、《虎符》等六部历史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 他担任多种国家行政、科学文化方面的领导工作 , 并出版了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等多部作品 。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反七步诗 (郭沫若著反七步诗)
反七步诗诗意反七步诗的诗意
《 反七步诗 》
作者 :郭沫若
原文 :
煮豆燃豆萁 , 豆熟萁成灰 。
熟者席上珍 , 灰作田中肥 。
不为同根生 , 缘何甘自毁?
诗意 :
锅里煮着豆子 , 豆茎在锅下燃烧 , 
等豆子熟透了的时候 , 
豆萁早已化为了灰烬 。
熟了的豆子变成席上的佳肴 , 
变成灰烬的豆萁则成了田中的肥料 。
如果不是同一条根长出来的 , 
怎么会愿意牺牲自己呢?
赏析 :
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 , 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残害弟弟 , 表现了作者对兄弟相逼、骨肉相残的不满与厌恶 。千百年来 , 《七步诗》让千余年来人们对曹植抱着深切的同情 , 同时对曹丕则多怀厌弃的情绪 , 曹丕也因为这首诗招致后人的恶骂 。而现代学者着名文学家郭沫若对“抑丕扬植”的看法不甚赞同 , 他认为曹丕在文艺批评和七言诗的发展史上占有开山地位 , 为三国时期重要的诗人 , 他还举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所说:“文帝以位尊减才 , 子建以势窘益价” , 他认为这是较公允的评价 。
郭沫若先生1943年写了一篇宏文《论曹植》 , 为曹丕鸣抱不平 , 文中对《七步诗》是否曹植所作提出了质疑:“过细考察起来 , 恐怕附会的成分要占多数 。多因后人同情曹植而不满意曹丕 , 故造为这种小说 , 其实 , 曹丕如果要杀曹植 , 何必以逼他做诗为借口?子建才捷 , 他又不是不知道 , 而且果真要杀他的话 , 诗做成了也依然可以杀 , 何至于仅仅受了点讽刺而便‘深惭’?所以这首诗的真实性比较少 。然而就因为这首诗 , 曹植却维系了千载的同情 , 而曹丕也就膺受了千载的'厌弃 。”显然 , 从《七步诗》的构思立意来说 , 曹植是站在“豆”位的立场(自己的立场)写“萁”的煎迫(曹丕的迫害)未免过火和无情 。然而如果换一个角度 , 从“萁”的方面来思考 , “萁”那种成全他人 , 牺牲自我的精神不也是很可贵的吗?
因此 , 基于这种理解 , 郭沫若仿《七步诗》写下了一首立意相反的“翻案剥皮诗”——《反七步诗》 , 诗歌这样写道:“煮豆燃豆萁 , 豆熟萁成灰 。熟者席上珍 , 灰作田中肥 。不为同根生 , 缘何甘自毁?”在郭先生看来 , 站在豆的一方面说 , 固然可以感觉到萁的煎迫未免为火烧火;如果站在萁一方面说 , 不又是富于牺牲的精神的表现吗?豆萁燃烧自己正是为了成全同根而生的豆子 , 它身上有一种“零落成泥辗作尘”“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奉献精神、牺牲精神 , 这不正是兄弟一场 , 互助友爱的生动写照吗?
曹植的《七步诗》用比喻手法婉含蓄地表达了对兄弟骨肉相残的悲哀指责 , 情真意切 , 十分感人 。郭沫若的《反七步诗》则一反曹植《七步诗》的诗意 , 变为赞颂甘愿自我牺牲的精神 。郭老的《反七步诗》反其意而作 , 诗以新旨 , 另铸新词 , 给人以全新的感受 。华罗庚的《赠诸弟》与郭沫若诗异曲同工:“煮豆燃豆萁 , 萁在釜下乐 。不惜身成灰!愿弟早成熟 。”“成熟”一语双关 , 赞扬甘为人梯的精神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