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奇在看雪有“奇遇” 。作者独自一人选奇时看奇景 , 却出乎意料在湖心亭偶遇两个金陵人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一惊叹虽发之于二客 , 实为作者的心声 。作者妙在不发一语 , 而“尽得风流” 。“强饮三大白” , 是为了酬谢知己 。“强饮”者 , 本不能饮 , 但对此景 , 当此时 , 逢此人 , 却不可不饮 。饮罢相别 , 始“问其姓氏” , 却又妙在语焉不详 , 只说:“是金陵人 , 客此 。”可见这二位湖上知己 , 原是他乡游子 , 言外有后约难期之慨 。这一补叙之笔 , 透露出作者的无限怅惘:茫茫六合 , 知己难逢 , 人生如雪泥鸿爪 , 转眼各复西东 。
文章还美在一个“痴”字 。
“痴行”——大雪多日 , 天寒地冻 , 万籁俱寂 , 作者却独选此时到湖心亭看雪 , 且“拥毳衣炉火” , 穿着裘皮衣 , 围着小火炉 , 足见天气之严寒 。这里以暖写寒 , 更见作者看雪之“行”的“痴”!
“痴景”——“湖中影子 ,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作者描绘了一幅简约的画 , 一首梦幻般的诗 , 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 。“一痕”“一点”“一芥”之“一”字 , 其状依稀可辨 , 使人惟觉其小 。真是“一”字一用境界全出 。此句镜头从小而更小 , 直至微乎其微 , 天地之间人如芥草 , 融入在偌大的天地之间 , 合而为一 。这“痕”“点”“芥”“粒”等量词 , 一个小似一个 , 写出视线的移动 , 景物的变化 , 这一段是写景 , 却又不止于写景;我们从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 , 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茫茫如“太仓米”的深沉感慨 。
“痴情”——“崇祯五年”“金陵人” , 是文中的两处暗语 , 是作者埋下的幽幽故国情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 。崇祯 , 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1644) 。作者在《陶庵梦忆》序中说“五十年来 , 总成一梦” , 由此推测成书时间大约在1670年左右 , 正是大清顺治帝时期 , 作者以“崇祯”纪年 , 表达对故国的忧思和留恋 。金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建都地 , 作者故意宕开一笔 , 对姓氏只字不提 , 专写金陵 , 足见其对故国的留恋和追思 。
总之 , 《湖心亭看雪》这篇精美散文:
奇人选奇时 , 奇行赏奇景 。
遗世而独立 , 故国追思情 。
错落互见记奇遇 , 言简语精绘奇景 。
巧设暗语寄痴情 , 含而不露抒真情 。
【教学设计】
教学创意
课文细读
教学思路
大致上分为四个教学板块:介绍背景、读的清楚、读的好听、读的有味
预习要求
1.朗读课文 , 读注释 。
2.熟读诗歌 , 鼓励课前背诵 。
时间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铺垫背景
1.作者张岱
张岱(1597年10月5日—1680年?) , 字宗子 , 号陶庵 , 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 明清之际文学家 , 文学创作方面以小品文见长 , 以“小品圣手”名世 。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石匮书》等 。
2.小品文
明清小品文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辉煌的标志 , 它几乎可以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并提 , 标志一个时代文学的突出成就 。明清小品文形式灵活、精神自由 , 反映了作者个性化的追求 , 语言精彩隽美 。
写作背景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收录在回忆录《陶庵梦忆》中的一篇 , 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 。张岱在明亡以后 , 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 , 专心从事著述 , 穷困以终 。《陶庵梦忆》即写于他避居剡溪山后 , 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 , 追忆前尘影事 , 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
二、读的清楚
1.齐读诗歌 , 注意字音和节奏 。
2.结合课下注释和老师补充的注释自读自讲诗意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
- 中国西部刑侦大案纪实哪一集最恐怖
- 灵异吧一马航招魂内容 灵异吧
- 求推荐恐怖小说
- 鬼故事短篇超吓人,35个恐怖小故事,一次性看个过瘾
- 李贺写的神仙鬼魅的诗 李贺最恐怖的一首诗
- 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进藏的500公里无人区会有多恐怖呢?
- 世界七大恐怖禁地
- 世界上最恐怖的鱼类是什么
- 恐怖谷效应是什么意思
- 爱情的界限是什么 爱情的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