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声无哀乐论》的主要音乐思想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不仅仅讨论了音乐有无哀乐、音乐能否移风易俗,还涉及音乐美学上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即音乐的本体与本质问题,音乐鉴赏中的声、情关系问题,音乐的功能问题等 。
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还提出了“声无哀乐”的观点,即音乐是客观存在的音响,哀乐是人们的精神被触动后产生的感情,两者并无因果关系 。用嵇康的话说,就是“心之与声,明为二物” 。
《声无哀乐论》反映出的主张音乐脱离封建政治功利的音乐思想与主张“礼乐刑政”并举的官方音乐思想,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中音乐美学思想两大潮流的源头 。
扩展资料
音乐本身的变化和美与不美,与人在情感上的哀乐是毫无关系的 。嵇康认为人的情感上的哀乐是因为人心中先有哀乐,音乐起着诱导和媒介的作用,使它表现出来的 。
嵇康大胆反对了两汉以来把音乐简单等同于政治,完全无视音乐的艺术性,甚至要它起占卜作用等方面,是有着进步意义的 。并且他所看到的音乐形式美、音乐实际内容与欣赏者理解之间的矛盾也是前人所未论及的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声无哀乐论》
文章插图
《声无哀乐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声无哀乐论》是三国时期魏末古琴家、文学家、思想家嵇康(224~263)所著音乐美学著作 。全文近万字,采用“秦客”(俗儒化身)与“东野主人”(作者自况)的八次辩论的一问一答方式,针对儒家音乐思想进行系统的批驳,全面地阐述出作者自己与之相对立的音乐思想 。全文将“声音自当以善恶为主,则无关于哀乐;哀乐自当以情感而发,则无系于声音”、“心之与声,明为二物”作为中心论点来批判儒家音乐思想中的庸俗社会学倾向,并同时提出音乐创作与表演、欣赏之关系,感情表达多样化与音乐表现多样化之关系,表演者与乐器之关系,音乐欣赏与条件反射联想之关系等儒家音乐理论所未涉及到的重要音乐美学问题,观点明确,见解新颖,理论上具有开创意义,在现代音乐美学理论中仍具有一定意义 。鲁迅曾编校嵇康的著作,并加以高度评价 。
声无哀乐“声无哀乐”是中国三国时期魏晋末琴家、文学家,思想家稽康提出来的音乐美学的思想,《乐论》是魏晋时代重要的音乐理论,是中国儒家音乐理论的专著 。
“声无哀乐”是针对以《乐记》为代表的儒家音乐美学来阐述的 。
《乐记》强调音乐成为社会教育的工具,用礼、刑、政,一起安定社会,为国家大治 。
嵇康从自然之道的美学观出发,强调音乐自然和谐,认为音乐是天地合德、阴阳变化的产物 。音乐同自然界的五色五味一样是自然之物没有什么哀或者乐的内容 。
声音以平和为体,感物无常 。人的内心之情先有所感,然后才有听乐所表露出来 。
嵇康的以“”和“”为核心的乐论的建立,是魏晋玄学的美学完成 。
名词解释--声无哀乐分类:教育/科学学习帮助
解析:
声无哀乐
嵇康认为,五音、五色、五行以及天地万物,都是客观的存在 。五音有好听的,有不好听的,就好比各种气味,有好闻的,有不好闻的 。无论声音的好听不好听,它本来就是那个样子,无论社会上的秩序是太平的还是混乱的,都不能叫它改变 。人的主观上的爱好与憎恶,悲哀和欢乐都不能改变它们自己的规律 。
有些人所以听到音乐而感到悲哀,这是因为他心里本来就有悲哀 。在音乐的和声的震动下,心里有哀的人会觉得更加悲哀;心里有乐的人会觉得更加快乐 。进一步嵇康举例说:“一个人是个贤人,我心里喜欢他;另一个人是个愚人,我心里憎恶他 。贤愚的性质是属于那两个人的,是在外的;爱恶的情感是属我的,是在内的 。同理,音乐的好坏是属于音乐的,是在外的;悲哀是我的感情,是属于我的,是在内的 。因此,音乐只有好坏,并无哀乐之名 。
【声无哀乐论的作者是谁 声无哀乐】 音乐确实能感动人,但不能因此就以为音乐有哀乐 。音乐的主要性质就是和,比如酒的性质是甘苦 。有人听了音乐觉得悲哀,有人听了觉得喜欢,就好比有人喝酒醉了就发怒,有人喝醉了就狂欢 。就这一方面说,音声是无常的,但不能因此就说声有哀乐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
- 新闻评论2022最新5篇 新闻评论怎么写
- 成熟低调有内涵的签名2021
- 夜猫子论坛 夜猫子
- 六度分隔理论的结论 六度分隔理论
- 奈良|关于胡同学被害的阴谋论该歇歇了,金鸡山荆棘密布
-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口诀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 论文的格式有哪些
- 逆境成才的道理论据
- 什么是市场营销中的5c
- 荐股之王股票之声论坛手机 荐股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