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口诀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二 )


活动 , 是另一个影响因素 。随着生理上的成熟 , 儿童的能力也在不断的增强 , 并通过与环境互动得以学习 。
在发展过程中 , 也在不断的欲周围的人进行互动 , 社会传递或者向别人学习均会影响认知的发展 。
二、思维的基本倾向
根据早期生物学的研究 , 皮亚杰指出所有物种通过遗传都获得了两种基本的倾向或“恒定功能” 。第一个倾向是组织---通过组合-排列-再组合-再排列将行为和思想纳入一个连贯性的系统 。第二个倾向是适应---根据环境变化做出调整 。
组织:每个人生来就有一种把思维过程内化成心理结构的倾向 , 这些结构就是我们理解世界并与世界互动的系统 。原本简单的结构经过不断的组合和调整 , 会变得越来越复杂和有效 。皮亚杰将这些结构称为“图式”(知觉或经验的心理系统或类别) , 他认为图式是思维的基石 。图式可能很小 , 很专门化 , 例如 , 用吸管吸东西的图式或辨认玫瑰的图式;图式也可以很大和一般化 , 例如 , 喝的图示或园艺的图式 。随着思维过程越来越有条理和新的图式不断建立 , 个体的行为也变得更加复杂 , 更能适应环境 。
适应:人类除了具有整合心理结构的倾向外 , 还天生具有适应周围环境的倾向 , 这种适应包括两个基本过程:同化和顺应 。同化 , 是在人们利用已有图式理解周围世界中发生的事件时产生的 , 是指人们试图通过将新的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体系来理解事物的过程 。然而 , 将新知识纳入原有图式的过程 , 往往同时也是歪曲新知识的过程 。顺应 , 是在人们为适应新情景必须改变原有图式时产生的 , 如果新信息与任何已有的图式都不匹配 , 就必须产生出更加合适的图式 。与调整信息来适应思维不同 , 现在我们是通过调整思维来适应信息 。
一般而言 , 我们是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个过程来适应日益复杂的环境的 。同化过程包含了部分顺应 。当然 , 也有既不出现同化也不出现顺应的情况 , 如果遇到的信息太过陌生 , 人们就会选择忽略他们 。在特定时间里 , 人们会对信息做一种过滤 , 使得到的信息适合他们自己当时的思维方式 。
平衡:根据皮亚杰的理论 , 组织、同化和顺应都可以看作是一种复杂的平衡行为 。他认为 , 思维的变化实际上是通过平衡这一过程得以实现的 。人们不断的检验自己的思维过程是否恰当 , 以获得平衡 。
三、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皮亚杰认为 , 所有的人都是按照相同的顺序经历了相同的四个发展阶段 。知道一个学生的年龄绝不意味着你了解了他的思维方式 。
1.感知运动阶段
认知发展的最初阶段被称为感知运动阶段 , 这是因为这一时期的儿童是通过看、听、移动、触摸、品尝等方式来思考的 。在这一阶段 , 儿童逐渐发展出“客体永久性”(能够意识到物体的存在是独立的、永久性的)概念 , 这一概念的获得表明个体开始具有建构心理表征的能力 。
感知运动阶段获得的第二个主要的进步就是出现了有逻辑的目的性动作 , 学会反向动作 , 是感知运动阶段一个基本的进步 。
2.前运算阶段
所谓运算 , 是指在心理上而非身体上能够完成和逆转的动作 。前运算阶段 , 儿童还未能精通这种心理运算 , 但已经在逐渐掌握 。皮亚杰认为 , 和动作分离的最初的思维方式就是将动作图式符号化 , 这种形成和使用符号的能力 , 是前运算阶段的主要进步 。符号功能---利用符号(语言、图片、标记、手势)对动作或物体进行心理表征的能力 。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很难将思维从对物体外在表现的直接知觉中摆脱出来 , 很难做到去中心化(同时关注事物的多个方面) 。皮亚杰认为 , 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有一种自我中心(假定其他人和自己体验世界的方式是一样的)的倾向 , 他们总是倾向于从自己的想法出发去看待别人眼中的世界与经验 。皮亚杰指出 , 自我中心并不意味着自私 , 只是儿童常常认为别人的感觉、反应和看法应该是和自己一样的 。研究表明 , 幼儿不是在所有情境下都是完全自我中心的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