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力批判哪个译本好 判断力批判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叙述了什么道理?一个离开社会世界的孤立的个人,不再有打扮自己的兴趣,因为他已不存在传达情感给别人的需要 。所以,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说:“美只经验地在社会中才引起兴趣 。如果我们承认社会冲动是人的自然倾向,承认适应社会、向往社会,即社会性对于注定是社会存在物的人所必需,属于人性的特质,我们也就不可避免地要把趣味看作是判断——即判断凡用于传达我们的情感给所有他人的任何东西的一种能力 。”
《判断力批判》——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判断力批判哪个译本好 判断力批判】在知性与理性有个非常重要的中间环节——判断力 。《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给出了很多先验理论和实践理论,在《判断力批判》中就如何进行实践进行了分析和批判 。以审美判断力与目的论判断力为领域,以规定性判断力和反思性判断力为工具,进行了审美和目的论的批判 。审美部分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角度和方式,其中涉及自然美及艺术的分析,部分我认为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而目的论部分是同《实践理性批判》中的悬设上帝方式一致,自然的终极目的通过上帝的悬设来可能 。
审美部分康德认为夹杂了兴趣、偏好等这些因素后鉴赏是不纯粹的,不能做出鉴赏判断 。人们必须对于事物的实存没有丝毫倾向性,而是在这方面完全无所谓,以便在鉴赏的事情上扮演裁决者,但是同时康德指出不可能有任何客观的鉴赏原则,一切呆板地合乎规则的东西本身都有违背鉴赏的成分 。此处需要区别鉴赏(行为)、鉴赏判断(显性结果)和纯粹鉴赏判断(鉴赏裁决者) 。想象力在审美过程具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价值,无论是同过什么方式(绘画,文字,图像等),描绘的能力就是想象力 。我们在审美的过程中通过显像的媒介,来达到审美体验,大小高低胖瘦粗细等等这些都是以一个外在标准在比较,而且这个外在标准在动态移动,在外在标准中可以动态定位 。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划分中,其中艺术美又分为自由的艺术和雇佣的艺术 。艺术的创造者“天才”在书中讨论也不少 。无论是自然美或者艺术美,都是到达精神体验,审美意义上的精神也就是心灵中活跃的原则 。在整个关于美的讨论中康德都是以愉悦,快乐,高兴等这些描写,然而从现代审美回头来看就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总结一下就是普通人尽可以去做鉴赏,去做个人鉴赏判断,但不可以也无法充当鉴赏裁决者 。
目的论部分康德悬设上帝,来达到终极自然目的 。人作为自然的一份子,也必然是终极自然目的一个部分,以此通过上帝来连接一切目的 。这种方式我自《实践理性批判》就不认可,以其静态和可控性及清晰性而见长,但其中分析确实严谨和实在 。他表示,所有的范畴都是如此,它们如果被运用于可能经验的对象,对于理论考虑中的知识就根本不可能有任何意义 。任何范畴必须在理论考虑中,被运用于可能的经验就是缘木求鱼 。
规定性判断力和反思性判断力,在我看来是《判断力批判》中从头到尾都在进行的思考活动 。规定性判断力和反思性判断力是思考及实践活动的最核心的手段工具 。我们通过规定来认识可能可以认识的可能实在,通过反思来调整和扩展关于实在的认识的边界 。反思就是一种对既有的判断的怀疑,同过反思我们形成新的判断,通过这种判断上升到规定性判断来进行有效率的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的反馈进行必要反思,形成理论和实践的闭环,在这个过程中行动展开 。
康德三批读完整个过程耗费了好长时间,自身的阅读能力一般,外加读翻译本有时候会有出入甚至产生误解,再加上康德对于语言的规定和下定义,以及范畴及先验此类概念,很容易让人看着看着翻回去几页看看才能有个把握他要表达的东西 。对于上次写的实践理性批判的笔记中提到的一些内容现在回头看,我的表达有些不准确和出入 。想放几个书中的言辞,想想算了......
判断力批判的内容简介 此书分《审美判断力批判》与《目的的判断力批判》两部分 。前一部分,重点分析美和崇高两个范畴 。在“美的分析”中,从质(肯定、否定等)、量(普通、个别等)、关系(因果、目的等)和方式(必然、偶然等)四个方面对审美判断作了严格的界定和概括:从质上讲,“那规定鉴赏判断的快感是没有任何利害关系的”;从量上讲,“美是那不凭借概念而普遍令人愉快的”;从关系上讲,“美,它的判定只以一单纯形式的合目的性,即一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为根据的”,这也就是美的没有明确目的而却有符合目的性的矛盾或二律背反;从方式上讲,“美是不依赖概念而被当作一种必然的愉快的对象”,这种必然是建立在人都有“共同感受力”(又称“共通感”)这个前提上的 。书中还提出“纯粹美”和“依存美”(亦称“附庸美”)的区别,认为纯粹是自由的美,只在于形式,排斥一切利害关系,但不是理想美 。理想美是“审美的快感与理智的快感二者结合”的一种美,即“依存美” 。在“崇高的分析”中,把崇高与美作为两个对立的审美范畴,提出数学的崇高与力学的崇高的概念 。康德认为,美只涉及对象的形式,美感是直接单纯的快感,美可以在对象的形式中找到;而崇高的对象既无形式又无限制,它只存在于审美主体的心里,崇高感是由痛感转化为快感,并与人的理性观念密切相关,由此提出“美是道德的象征”的重要命题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