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意思解释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菩提本无树 , 明镜亦非台的全文和解释?菩提本无树 , 明镜亦非台 , 本来无一物 , 何处惹尘埃身是菩提树 , 心如明镜台 , 时时勤拂拭 , 勿使惹尘埃
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 。我用力地擦拭 。
佛说:你错了 , 尘是擦不掉的 。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
佛又说:你又错了 , 尘本非尘 , 何来有尘
我领悟不透 , 是什么意思?
我想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 。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 , 心如明镜台 , 时时勤拂拭 , 勿使惹尘埃 。”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 , 明镜亦非台 , 本来无一物 , 何处惹尘埃 。”
的确 , 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 , 就是正确的理解也不易 。
参悟不透...
身是菩提树 , 心如明镜台 , 时时勤拂拭 , 勿使惹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 , 
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
菩提本无树 , 明镜亦非台 , 本来无一物 , 何处惹尘埃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 
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现在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 , 惨悟不透!
心本无尘 , 尘即是心 。无心无尘 , 人便死 。
我曾经思考过一个问题:
人觉得一个东西好吃,事实上嗅觉比味觉占更大的比重
所以象狗这样嗅觉灵敏的生物,在饮食上远比我们快乐
这样的想法到底对不对?..如果错了..错在哪里?
其实尘在外 , 心在内 , 常拂之 , 心净无尘;
尘在内 , 心在外 , 常剥之 , 无尘无心;
心中有尘 , 尘本是心 , 
何畏心中尘 , 无尘亦无心??正如慧能所说的 仁者心动
又如道家所说的 道可道非常道
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
佛家讲究万物在心 追求修世
道家讲究无牵无挂 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脱今世 道家则是修行今世 而追究其原理来说都是一种修行
而最楼上的说的是一种超脱
却不是刻意的寻求
主旨在心
世间人 , 法无定法 , 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 , 了犹未了 , 何妨以不了了之 。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意思解释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文章插图
菩提本无树 , 明镜亦非台 , 是什么意思?这个说来话长了 。
这个是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当年刚入佛门修行时 , 他的师父出题让他们写一首偈语来阐述自己对佛法的领悟 , 于是大师兄神秀说:“身是菩提树 , 心如明镜台 , 时时勤拂拭 , 勿使惹尘埃 。”
慧能则对大师兄的观点提出了不同的感悟 , 他说:“菩提本无树 , 明镜亦非台 , 本来无一物 , 何处惹尘埃 。”
从佛法的修为及境界上来看 , 慧能的显然要高得多 , 所以最终慧能得到了师父的衣钵传授 , 称为禅宗第六代法脉传承(你可以理解为“掌门人”) 。
大师兄神秀的诗是这样理解的:“身是菩提树 , 心如明镜台 , 时时勤拂拭 , 勿使惹尘埃” 。意思是:弟子就如同是菩提树 , (释迦牟尼佛当年在菩提树下觉悟) , 弟子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 , 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是出于此) 。
而慧能则这样来解释:“菩提本无树 , 明镜亦非台 , 本来无一物 , 何处惹尘埃 。”意思是:菩提树不是菩提树 , 而是原本比喻智慧的 , 明亮的镜子本来就不是镜子 , 而是比喻清静的心的 。我们的心本来就是清静的 , 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呢?
二者的差异在于 , 神秀要借助具体的物体意象来表达自己感悟 , 而慧能则超越了神秀的境界 , 不需要比喻 , 直接看到事物的本质了 。
但是这个公案导致了世俗很多人认为顿悟要比渐悟高 , 所以颇有贬神秀褒慧能的趋势 , 实际上就好比古人吃7个烧饼的故事 , 吃完七个他吃饱了 , 若有所悟 , 早知道第七个烧饼能吃饱 , 我就只吃第七个了!依此比对 , 神秀是1-6个烧饼 , 慧能是第7个烧饼 , 二者前后相承 , 谁也离不开谁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