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者不受嗟来之食是什么意思“廉者不受嗟来之食”的意思是知廉耻的人不吃施舍的东西 。比喻品行高洁,不苟且求得 。出自《后汉书·乐羊子妻传》:“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 。妻日:‘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
译文:
羊子曾经在走路的时候,捡到别人丢失的金子一块,就交给了她的妻子,她的妻子说:“我听说志士不喝盗泉的水,知廉耻的人不吃别人施舍的东西,何况是捡到别人的东西来牟利,定会污损自己的名声呀 。”
《后汉书》是南朝宋时期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史类文学作品,属“二十四史”之一 。《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
《后汉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取自司马彪《续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
《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汉朝东汉时期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则又有所创新,有所变动 。
《后汉书》结构严谨,编排有序 。如八十列传,大体是按照时代的先后进行排列的 。最初的三卷为两汉之际的风云人物,其后的九卷是光武时代的宗室王侯和重要将领 。
文章插图
“志士不饮盗泉,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是什么意思?【释义】: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盗泉是一个泉口的名字,象征偷盗),清廉的人不接受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
“志士不饮盗泉”出自“孔子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的典故,
“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出自西汉戴圣的《礼记》 。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
【思想主张】:政治思想核心:“礼”与“仁”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德治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据传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是什么意思?(指明出处)翻译:盗泉:在今山东省 。相传孔子曾路过盗泉,但因为厌恶其名,虽渴也不喝盗泉之水 。嗟:不礼貌的招呼声 。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不会喝盗泉的水,廉洁清正的人不会吃别人带有侮辱的饭食 。
出处:(南朝·宋)范哗《后汉书·列女传·乐羊子妻》 。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
尸佼《尸子》(节录):孔子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 。盗泉:在今山东省泗水县 。孔子不喝“盗泉”水,因为他憎恶这个名字 。旧时人们饮用这句话,表示坚守节操,不污其行 。尸佼是战国时法家,著有《尸子》,已佚,后人有辑本 。
不受嗟来之食
《礼记·檀弓下》:“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意思:不吃带有侮辱性的施舍,形容人有志气 。
最后引申为成语“嗟来之食 ”
【拼音】 jiē lái zhī shí
【释义】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
【出处】《礼记·檀弓下》:“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示 例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八十五回)
【来源】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 。黔敖在路边准备好饭食,以供路过饥饿的人来吃 。有个饥饿的人用袖子蒙着脸,无力地拖着脚步走来 。黔敖左手端着吃食,右手端着汤,说道:“喂!来吃!”那个饥民扬眉抬眼看着他,说:“我就是不愿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个地步!”黔敖追上前去道歉,饥民终究没有吃,最后饿死了……
“不食嗟来之食”就出自这个典故,它教导人们做人要有骨气,绝不低三下四地接受别人的施舍,哪怕是牺牲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也绝不能做出辱没骨气和志气的事情 。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 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是什么意思“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意思是指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知廉耻的人不吃施舍的东西;比喻品行高洁,不苟且求得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
- 双屏显示怎么设置
- 信州大学在日本怎么样
- 粘贴胶怎么清理
- 烤鸭凉了怎么热
- 读四年级一路花香想到了哪句名言
- 京东交易受限怎么解除
- 引言在摘要前还是后 引言
- 回溯的读音 回溯
- 微信发错信息了怎么挽回啊
- 南充一中是怎么样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