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萌|封面新闻记者探访国家高山滑雪中心 “雪飞燕”最大落差900米|冬奥探馆

封面新闻采访人员 邵萌
这是一次探秘之旅,这是一场冰雪之约。
北京将成为全球首个“双奥之城”,场馆则是连接双奥的纽带。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即将来临之际,跟随封面新闻采访人员的脚步,探寻冬奥场馆风姿。
——“华丽变身”的“双奥场馆”有什么不同?
——“从无到有”的新建场馆呈现怎样的中国风格?
——科技、智慧、绿色和节俭特色的建设理念如何一一彰显?
邵萌|封面新闻记者探访国家高山滑雪中心 “雪飞燕”最大落差900米|冬奥探馆】我们一探究竟,先睹为快。
邵萌|封面新闻记者探访国家高山滑雪中心 “雪飞燕”最大落差900米|冬奥探馆
文章插图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赛道。实习生杨丹 摄影
深冬,位于北京延庆区的小海陀山顶一片银装,从海拔2198米的小海陀山山顶出发区放眼望去,7条雪道犹如白色瀑布由山顶向山谷蜿蜒“流淌”,融于自然之中。远处的山峰间,缆车正在索道上有条不紊地运行,将高山滑雪每一个区域联接了起来。
这是封面新闻采访人员在国家高山滑雪中心(“雪飞燕”)看到的场景。高山滑雪项目被称作“冬奥会皇冠上的明珠”,承担该项目的国家高山滑雪中心是北京冬奥会的新建场馆之一,共建设7条雪道,赛道全长9.2公里,最大垂直落差超过900米。北京2022年冬奥会期间,这里将承担高山滑雪、滑降、超级大回转、大回转等11个项目的比赛。这里是国内首条符合奥运标准的高山滑雪赛道,也是目前世界上难度最大的比赛场地之一。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包括竞速、竞技赛道及训练道、高山集散广场、媒体转播区、山顶平台出发区,竞速、竞技结束区等。跟随采访人员的脚步,走进国家高山滑雪中心,赴一场“冰雪之约”。
邵萌|封面新闻记者探访国家高山滑雪中心 “雪飞燕”最大落差900米|冬奥探馆
文章插图

赛道旁的黄色造雪机。实习生杨丹 摄影
如何在造雪的同时保护生态?
12月的延庆赛区,寒风凛冽,一台台造雪机在雪道的不同点位上开展作业,晶莹的雪粒喷洒而出。用手触摸雪粒,会发现整体硬度比普通的雪稍高一些,颗粒感稍重一些。根据比赛要求,雪道表面必须保持结晶状态,近似于冰面,这种雪被称为冰状雪。
按照冬奥会竞赛标准,高山滑雪的各项比赛赛道均需采用人工造雪方式。2021年11月15日,国家高山滑雪中心正式开启造雪工作,目前已基本完成。
邵萌|封面新闻记者探访国家高山滑雪中心 “雪飞燕”最大落差900米|冬奥探馆
文章插图

从缆车中向外看,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的美景一览无余。封面新闻采访人员邵萌 摄影
据北京市重大项目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满足冬奥会延庆赛区高山滑雪中心造雪系统用水需求,同时保护小海陀地区的生态环境,延庆赛区建设由900m塘坝、1050m塘坝及1290m调蓄水池共同组成了延庆赛区造雪引水系统。由于水源地与造雪系统之间存在一定的高差,造雪用水必须通过建设加压泵站的方式分级提升。给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供应造雪水,就像一个运动员进行三级跳远,佛峪口水库的水源通过核心区外围的两级泵站进行“两级起跳”将水打到1050m塘坝后,一路再经过四次‘起跳’到达山顶,为国家高山滑雪中心造雪提供水源保障,另一路通过重力流到达900m塘坝,作为造雪用水储备。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