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艺|广西父子“接力”创新 传承侗族非遗建筑“神技”

中新社柳州1月29日电 题:广西父子“接力”创新 传承侗族非遗建筑“神技”
作者 林馨
【技艺|广西父子“接力”创新 传承侗族非遗建筑“神技”】“无木不侗乡 , 侗寨必楼桥 。 ”走进与贵州、湖南相接的广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 , 无论高山还是河谷 , 围绕着鼓楼 , 吊脚楼层层叠叠 , 加上造型精美的风雨桥 , 刻画出传统侗族村寨的样子 。
千百年来 , 侗族人凭借着祖辈流传的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 , “不用一颗钉”便能做到铆接缜密 , 建造出精巧的楼、桥 , 有极高的工艺和艺术价值 。 因此 ,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被评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在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 ,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人杨恒金和几位儿子共同“接力”传承着这项建筑“神技” , 他还自掏腰包200多万元人民币 , 打造一间占地400平方米的侗族木构建筑民间博物馆 。
走进位于程阳八寨风景区的侗族木构建筑民间博物馆 , 厅内陈列着各式各样的建造场景模型 。 寒假期间 , 不少大学生前来该博物馆参观、学习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 。
68岁的杨恒金 , 从小与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打交道 。 几十年来 , 他那双宽厚结实的大手 , 打造了100余座具有侗家特色的木结构经典建筑 。
要成为侗族木匠必须要掌握一项“绝技”——墨师文 。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没有现代的设计方法 , 没有完整的图纸 , 完全靠“掌墨师”凭借着这18个侗族建筑符号 , 在沾墨竹签上写下一个个符号 , 区分每一根木材的用处 , 及所处的位置 。
杨恒金是得了真传的“掌墨师” , 他凭借这些神秘的符号 , 在搭建木质结构的建筑时 , 可以一次成功 , 毫厘不差 。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受到现代建筑思想和建造方式的巨大冲击 。 杨恒金也有着强烈的危机感 , 因此他常年收徒 , 传承技艺 。 “几个儿子也做这一行 , 一代传一代 , 就是为了传承侗族技艺 , 让它不失传 。 ”杨恒金说 。
在所有徒弟中 , 杨恒金的二儿子杨云东是最出类拔萃的一个 。 杨云东从13岁开始 , 就在父亲的影响下学习木作手工艺 , 如今他也是有着30年建筑经验的“老师傅” 。
杨云东还在谋划如何将这门技艺发扬光大 。 2009年 , 他在互联网开通博客 , 专门介绍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 , 成为拥有26万访问量的博主 。 随着短视频兴起 , 2020年杨云东也开通自己的抖音账号 , 最高一条短视频获得近80万的点赞量 。
除了“线上”传播 , 杨云东还带着这一“神技”走进校园 。 “目前 , 在大中小学累计给学生授课超2万人次 , 柳州市群众艺术馆帮打造非遗学堂 , 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 , 给学生、民众讲解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 , 非常受欢迎 。 ”杨云东说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