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半钟声到客船是哪个地方 夜半钟声到客船

夜半钟声到客船整首诗夜半钟声到客船整首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
原诗前两句是说: 作者把船停泊在枫桥边,一个人在船上远望着江枫渔火,愁情满怀,久久不能成眠 。这两句诗是描写作者辗转反侧,夜半听得阵阵钟声传到客船上来,不禁惆怅万分 。
姑苏: 即今江苏省苏州县 。寒山寺:在姑苏城外,唐代诗僧寒山曾在这里住过,因而得名 。传说当时的寺院里,有夜半敲钟的习俗 。原诗写秋夜旅人的凄凉愁苦,十分动人 。这首 《枫桥夜泊》,可说是张继最脍炙人口的作品 。
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秋夜旅愁的著名七言绝句诗 。在夜半更深的时候,诗人独自乘船,沿江来到苏州城西的枫桥,将船靠在岸边停泊 。这时月亮落去,天色顿时昏暗了许多,也使惊乌啼叫起来,好象满天飞霜竟由此起 。
江上有渔人的灯火,照见岸上的枫树,火红相映而易见,孤舟羁旅,实难入睡,只听不远处的寒山寺里打起了报告夜半的钟声,使孤舟游子更添愁情 。
张继的这首诗是唐诗中最有特色的诗作之一,流誉千古,有口皆碑 。究其原因,我认为最大的特点是诗人充分调动了作为创作审美主体的感觉和思维的敏感性,在有限的诗行中纳入广阔天地间最有审美价值的具体感受对象,造成审美主体的情致与外在环境气氛的充分和谐,而外在氛围的统一性,更增强了审美主体的羁旅愁情的浓重性 。
任何艺术创作,它的创作主体都得凭借感觉和思维摄取外在的表现对象,感觉是基础性的条件,谁能在一定的时间、环境中感觉到的东西越多,谁就有可切近对象的丰富性 。
张继作为诗人的感受性是很强的,在枫桥夜泊的一刻之间,他的多种感觉齐张,眼观上下,耳听近远,身感秋时,心愁客旅,他准确地抓住了这些对象,并把对象化为诗的形象,物化了艺术的审美感受 。
夜半钟声到客船出自哪首诗 夜半钟声到客船原文1、“夜半钟声到客船”出自,唐代诗人张继《枫桥夜泊》
2、原文:
枫桥夜泊
作者: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
3、创作背景:
根据《唐才子传》卷三记载,张继于“天宝十二年(753)礼部侍郎杨浚下及第”,也就是说考取了进士 。而就在天宝十四年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天宝十五年六月,玄宗仓皇奔蜀 。因为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其中也包括张继 。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 。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
夜半钟声到客船是什么意思?意思: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 。
出自:唐 张继《枫桥夜泊》
全诗:
【夜半钟声到客船是哪个地方 夜半钟声到客船】枫桥夜泊
唐代: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
释义: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 。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根据《唐才子传》卷三记载,张继于“天宝十二年(753)礼部侍郎杨浚下及第”,也就是说考取了进士 。而就在天宝十四年(755)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天宝十五年(756)六月,玄宗仓皇奔蜀 。
因为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其中也包括张继 。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写下了这首诗 。
这首七绝以一“愁”字统起 。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 。后两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钟声,是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 。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 。
“江枫”与“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一江边,一江上,景物的配搭组合颇见用心 。写到这里,才正面点出泊舟枫桥的旅人 。“愁眠”,当指怀着旅愁躺在船上的旅人 。
《枫桥夜泊》扩大了枫桥和寒山寺两处名胜的名声和影响 。枫桥、寒山寺本非规模宏大、声名显赫的胜景,却因《枫桥夜泊》而名声大显,至今名重江南,传声海外 。
《枫桥夜泊》的影响和传播从唐代一直持续到当下,由文学扩展到绘画、音乐,其传播内容也越来越丰富 。近代以来不断有著名画家通过画笔重现《枫桥夜泊》诗的意境,作《枫桥夜泊图》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