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马|从1941年的康定城区图看“跑马溜溜的山”( 三 )


从1941年的地图上看,新立的省政府机关、省参议会招待所、公税局、国民日报社、中正学校分校乃至地质调查所和农牧所等等都在城北,非藏传寺庙的将军庙、娘娘庙也在城北。所以仔细琢磨,这个“溜溜调”里面不仅有藏族民歌的意蕴,更有川巴山歌的旋律就不奇怪了。何况这里还有“李家大姐”“张家大哥”呢!
康定旧称打箭炉(dar rtse mdo 读作“达者多”),意为打曲(雅拉河)、折曲(折多河)两河交汇处。旧史曾译作“打煎炉”,后通译“打箭炉”。
汉藏语言学家徐江伟先生推测,这个地方是古代藏羌民族东下川中的通道,“打箭炉”是汉语讹传,“达者多”这个藏语读音是“战神之箭”或“旗王之箭”之意。“折多”也是“神箭”的意思。康定系汉语名,因丹达山以东为“康”,取康地安定之意。康的发音来自“康巴”,是嘉绒藏族的自称。在四川盆地至藏区高原的地理意义上,康定的地位有点儿像张家口在北京与坝上之间的枢纽关系。
1717年,蒙古准噶尔军队攻入拉萨,对清朝在西藏的统治权构成严重威胁,清朝决定出兵西藏。在北路进兵受挫后,清朝开始谋划由打箭炉向西藏进兵。经过沿途招抚、筹措粮草、探查道路等近三年的准备与筹措,清军最终成功实现由打箭炉进兵西藏,完成了“驱准保藏”。
对打箭炉入藏道路的开拓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唐末西域领土的丢失即与吐蕃势力与北方游牧势力的征战,遮断了唐与西域通过河西走廊的联系相关。走这条路线比文成公主从青海入藏的那条线地形要复杂得多,但是川地的补给和人力资源都充沛,因此由川入藏的道路后来不但成为清朝治理西藏的主要交通要道,同时也以此加强了对东部藏区即康区的控制,并成为清末及民国时期“固川保藏”和“治藏必先安康”之由来。
国家图书馆舆图部所藏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安成绘制《打箭炉至前后藏途程图》也正是这个背景。国图几次展览都有这幅著名的图卷,我亦几次往观。它详细反映了从打箭炉到西藏的北、中、南三条路线。图右下用文字说明了三条路线的情况:北道,出打箭炉北门,穿过草地直达前、后藏,是三条道中最近的一条;中道,出打箭炉南关赴察木多,是一条茶商之道;南道由里塘、巴塘入藏,是一条官道,驻藏大臣和官兵均由此路行于西藏。因为南路天气较暖,居民稠密,驿站较多,利于官兵办事、行进,但此路曲折路长。一番描述使图中三条路线的利弊得失一目了然。
在地理上,川康地区也是从西南云贵山区向西北甘陕地区行进的通道——尤其是需要绕开川中盆地的时候。1863年石达开退走大渡河,1935年红军飞夺泸定桥都是走的这个方向。《最新康定街市详图》上标着“至泸定县百二十里”。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