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诃夫|这是一场“蓄谋已久”的旅行

契诃夫|这是一场“蓄谋已久”的旅行
文章图片

契诃夫为何突然放下手头的创作 , 去进行一场对于他的身体来说堪称危险的旅行?
---------------
【契诃夫|这是一场“蓄谋已久”的旅行】1890年4月19日 , 契诃夫从莫斯科启程前往萨哈林岛 。
这是一场“蓄谋已久”的旅行 。 为给此行做准备 , 契诃夫阅读了大量有关萨哈林岛的书籍资料 , 据研究者统计有65种之多 。 这也是一场看上去有些神秘的旅行 。 在动身前一年的6月 , 契诃夫向曾去过萨哈林岛的女演员克·亚·卡拉狄根娜了解旅行路线及应注意事项 , 并要求她为之保密 。
这还是一场引发众多不解的旅行 。 1890年1月 , 莫斯科的报纸发表了契诃夫将要开始萨哈林之行的消息 , 立刻引起众说纷纭 。 外人甚至契诃夫的家人都不理解 , 已经成名且事业正处于上升期的契诃夫 , 为何突然放下手头的创作 , 去进行一场对于他的身体来说堪称危险的旅行 。 也许是被问得有些无奈 , 在给友人的信中 , 契诃夫戏言 , 他“想要从生活中抹去一年或一年半” 。
实际上 , 契诃夫为何要进行此次旅行 , 至今仍然没有完全破解 。 按照常规解读 , 契诃夫当时正处于精神危机之中 。 最了解他的哥哥的去世 , 给他造成严重的打击 。 他的创作似乎也遭遇了瓶颈 。 尤其是在1880年代 , 俄罗斯社会笼罩着万马齐喑的压抑 。 “怎么办”“往哪去” , 成为很多人的迷茫与苦闷 。 契诃夫自然也处于这样的迷茫、苦闷之中 , 因此他的萨哈林岛之行 , 被认为是意在寻找“怎么办” 。
坦率说 , 我不太认同上述解读 。 莫名感觉那样的说法总好似有那么一点没有捅破 。 的确 , 出于小说家的敏感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 契诃夫的创作一直体现着“人民性” 。 就大的背景而言 , 他的萨哈林岛之行当然也是“到人民中去” 。 不过 , 假如以“代入感”的视角 , 我更愿意将契诃夫的这场旅行视为一场疗愈之旅 。 我更愿意相信 , 当时内心的苦闷 , 逼迫契诃夫必须走出去 , 正如同我们有时候也必须要出门几天一样 。 而契诃夫独特的个性 , 则使他选择了一条迥异常人的旅途 。
这条旅途 , 很多人以为是熟悉的 , 因为不少作家已描写过它 , 比如陀思妥耶夫斯基、赫尔岑……但是 , 假如较真儿地再追问一句:真的熟悉吗?恐怕又很难说是 。 这一条旅途 , 就是那条通向西伯利亚的流放之路 。
在当时的俄国 , 借助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作品的巨大影响 , 人们对流放制度背后所可能的生活已经有了概括性认识 。 但是这样的认识 , 粗浅甚至大多流于概念化 。 原因并不复杂 , 绝大多数人对于西伯利亚、对于流放生活 , 都没有切身体会 。 他们或从十二月党人的遭遇 , 尤其是那几位十二月党人的妻子自愿追随丈夫走上流放之路 , 看到了某些坚贞与浪漫;或从“死屋”之中 , 看到了人性的堕落与残酷——这大约就是对于西伯利亚及流放的全部认识了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