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诃夫|这是一场“蓄谋已久”的旅行( 二 )


但那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土地 , 几个概念岂能涵盖 。 这正是契诃夫让我敬佩之处:他从人们习以为常的自以为是之中看到了无知 。 他要亲身去体验 , 去看一看那片土地 。 而他选择的目的地更是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 。 萨哈林岛在当时就有了流放地狱的恶名 , 可是在契诃夫之前 , 几乎没有什么人去探访过 。
契诃夫在萨哈林岛上待了82天 , 据说填写了一万多张调查卡片 , 目前留下来的尚有7600多张 。 仅此就可体会到他每天的工作量是多么惊人 。
因此这本《萨哈林旅行记》 , 在契诃夫全部创作中显得特别突兀 。 它与其说是文学作品 , 不如说更像社会学调查记录 。 套用现在相当时尚的一个词 , 这本书是契诃夫唯一的“非虚构”作品 。 书中充斥着大量的数据 , 有时不免让读者感到沉闷 。 但是作家的书写气质平衡了阅读的偶然不适 , 一旦进入描述 , 契诃夫独有的文学性立刻显现 。 这是伟大作家的个性力量 , 假如意识到契诃夫几乎以个人之力丰富、加深了人们对于流放的理解 , 就会更加感受到这位作家的伟大 。
不过坦率地说 , 《萨哈林旅行记》正式出版后尽管也引发了不小争议 , 但相比于契诃夫整体创作历程 , 这部作品无论是在读者还是研究者中 , 都缺乏足够关注 。 人们知道有这部作品的存在 , 可除此之外也就没什么太多其他印象了 。
我不知该如何理解这种现象 。 也许从文学的角度 , 不太好为《萨哈林旅行记》找到合适的位置 。 它更重要的价值 , 是在人们有意无意忽略的地方 , 发现生活的真实 。 而从时间性来说 , 我也愿意把这本书视为对抗遗忘之作 。 阅读《萨哈林旅行记》的过程中 , 我突然意识到 , 对于萨哈林岛自己其实所知甚少 。 于是 , 新的阅读便由此开启 , 正如当时许多人因由契诃夫的这本书而开始了更深入的思索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