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祥|星辰大海|江苏连云港:耕海牧渔开发蔚蓝沃土

本文转自:金台资讯
“连云港市海岸线曲折,滩涂广阔,岛屿众多,十多条大河注水入海,天然形成了海州湾渔场。该渔场地处暖温带和北亚热带过渡区域,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照充裕,营养充足,水产资源丰富。”这是《连云港市水产志》中的一段记载,连云港发展海洋渔业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可见一斑。近年来,连云港市运用“耕海牧渔”生产方式,将海洋渔业作为富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来抓,提高特色产业富民增收效应,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张立祥|星辰大海|江苏连云港:耕海牧渔开发蔚蓝沃土
文章插图
耕海50载见证海洋渔业发展
清晨5时许,汽笛声打破了赣榆青口渔港的宁静。一艘艘满载渔获的渔船沐浴霞光返港,沉寂的码头热闹起来。核对健康信息、现场测量体温……经过严密认真的防疫检查后,7时许,在海水接近高潮水位时,工人们忙着将一筐筐海鲜搬运上岸。近年来严格执行的休渔制度、坚持不懈的增殖放流,连云港的海洋渔业资源得以休养生息。
连岛老渔民顾廷阳虽已年过古稀,但他仍心系大海。连岛有句俗话:海边都是捕鱼人,哪里有港口,哪里就有渔民。顾廷阳十几岁就和大海打起交道,由于家庭贫困,年少的顾廷阳不得不早早扛起了生活的重担。
木帆船时代的渔民生产生活很是艰辛,渔船在海上漂荡,渔民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那时的渔民出海全靠经验,看水流、看天象,能用的经验都得用上。”顾廷阳说。船是40吨的木帆船,没有机械动力,更没有仪器。那时因为年岁小,顾廷阳只负责船上的拉网。
改革开放之后,帆船时代一去不返,顾廷阳也有了属于自己的一艘小船。此后,他一直干到60多岁,体力不济了,才不再出海。
耕海50载,顾廷阳见证了连云港海洋渔业的发展。1975年,连云港市渔业基本实现了渔船机动化,网具化学纤维化,作业水域也不断向外海拓展,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同时,连云港还大力发展海水养殖业,使之成为水产业中的一大支柱产业。后来,随着国家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连云港的海洋渔业发展进入快车道。
从向海而生、因海而兴,到靠海吃海、资源衰退,再到如今修复海洋、爱护海洋,连云港渔业发展逐渐走上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携手并进的道路。
张立祥|星辰大海|江苏连云港:耕海牧渔开发蔚蓝沃土
文章插图
海水养殖产业全国闻名
“来来来,这边地上贴上一米线,那边设置应急处理区。”连云区高公岛街道黄窝村党支部书记张立祥戴着帽子和口罩,在核酸检测采样演练现场有条不紊地指挥。
黄窝村位于连云港市最东端,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曾是一个海洋捕捞业发达的秀丽小渔村。但随着海洋渔业资源的萎缩,村里的日子难过了起来,一度人均年收入不足4000元,村集体负债300余万元,村委会连水电费都交不起,成了连云区的三个贫困村之一。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