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兵|草原上来了一群冬奥“捕风人”

本文转自: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来源:中国三峡集团
“让张家口的风,点亮北京的灯。”在一句广为流传的浪漫诗句背后,有一组不为人知的数字——16人,平均年龄28岁,53台风机,43公里输电线路,365个日夜,时时刻刻。
坝上,一望无际,茫茫草原。五级季风贯通秋冬,冻雪入春不化。雪际之上,一排排风机捕风生电,汇入全球首个风、光、储多能互补直流电网,涌向百余公里之外的冬奥场馆,为即将到来的冬奥会蓄势赋能。
王东兵|草原上来了一群冬奥“捕风人”
文章插图
在赵建勋的设想里,自己于奥运盛会,不过是亿万普通观众之一。如今,这段“距离”被眼前的风机和笔下的值班日志拉近了。
赵建勋所供职的三峡石井风电场,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尚义县石井乡,总装机99兆瓦。
风机,是张家口坝上草原上常见的风景,也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首次实现100%绿电供应的“底气”。
2021年6月1日,三峡集团与北京冬奥场馆达成3000万千瓦时交易电量,占当期总交易约4成。
“一下和世界盛会连得这么近,倍感自豪,又有压力。”赵建勋坦言。
王东兵|草原上来了一群冬奥“捕风人”
文章插图
这是实实在在的压力——一提溜,十几斤重的工具包扛上肩;一迈脚,踏上43公里送电线路、40公里风场巡检路。
捕风,并不浪漫。
接下冬奥保电任务后,三峡石井风电场加密巡检频次,小到几毫米的零件、电缆与网络安全设备,大到风机核心组件,短短几个月内接受了全面“体检”。
80米的风机塔筒,一天爬上爬下十几次,连体工服上沾满油污与草屑。风机零部件成千上万,一处数据异常对应多种可能,需要经验丰富的检修员第一时间奔向现场,一点点地排查,找到极为细微的线路或元件“隐患”。
难题可能出现在任何一个环节中。
时值隆冬,草原动辄零下30度。积雪齐膝,运输车辆打滑,无法上山。
接到检修任务后,三峡石井风电场工程师任海裕、李建辉、高长春与兼职安全员李翔一行4人,揣上几袋方便面,一大早便走进冰天雪地。
运输工具,是一张临时搭的铁皮“雪橇”;“雪橇”上,垒着重达百斤的风机组件。
丘陵地带,沟壑颇多。行至雪深处,一步下去就是一个齐膝深坑,迈一步还要艰难“拔腿”出来。一行人前要找出风机最短路径,后又得护着“雪橇”,平日里二十几分钟就能抵达的路程,就这样花了两个多个小时。
到了风机下,鞋里早已灌满雪,雪化了又冻住,像踩在冰块上。脚冻麻了,手上却不停。“这么多年下来,已经对冷有了抗体。”任海裕开玩笑地说。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