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字词句理解课文的方法( 三 )


如果教师善于发现这些泉眼 , 并以此展开教学 , 那么学生思维和情感的活水就会源源不断地冒出来 。(一)抓住含义深刻的词句 , 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 。
当然教学中不能对所谓的重点词句加以单一、孤立的分析、讲解或者简单地一股脑儿地对字、词、句面面俱到地“肢解” , 也不一厢情愿地设计一些练习横亘在研读品析中 , 而是保存文章结构的完整性和意境完美性 。以读促解 , 以读悟法 , 以读动情 。
如我在《游山西村》教学中 , 为指导学生读好“丰年留客足鸡豚”里的足一词 , 我这样设计教学:生(有气无力):“丰年留客足鸡豚” 师:“他足吗 , 同学们!看来 , 他有点饿 , 老师也要像山西村的山民一样要准备酒肉给你吃 。”学生大笑 。
生(洪亮有力):“丰年留客足鸡豚” 师:“好 掌声鼓励 。”(学生鼓掌) , 这就是“足” , 不但酒菜足 , 而且情谊足 。
这不仅让学生理解“足”的含义 , 而且让学生对“足”有所感悟 , 有所体验 。可见 , 教师找到的含义深刻的句子 , 目的重在帮助学生理解感悟语言 , 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 , 起到“一石数鸟”的效果 。
(二)抓住中心句 , 引领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在小学的许多课文中 , 某个词语或句子就是贯穿全文的中心点 , 仔细思考 , 全文处处与之紧密相连 。
如果抓住这些中心词句进行教学 , 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脉络 , 准确地理解整篇课文的内容 。例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 ,  抓住“那里风景优美 , 物产丰富 , 是个可爱的地方 。”
这个句子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 可以设计如下问题:课文写风景优美的段落有哪些?写物产丰富的段落是哪几段?优美的风景体现在哪些景物上?丰富的物产又是什么?通过理解以上几个问题 , 学生初步懂得整篇课文是围绕“风景优美、物产丰富”这两个词来写 , 用了总分的叙述方式 , 以下的内容都是这两个词的具体化和形象化 。也就是说 , 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 , 这对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无疑起了先导作用 。
(三)抓住过渡句或关键词 , 指导学生掌握课文框架 。1.抓过渡句 。
过渡句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 它是文章思路发展 。
4.小学理解文言文字词的方法一、通读课文 , 读中自悟
俗话说:“书读百遍 , 其义自见 。”因此 , 对于学生比较陌生的文言文 , 在学习课文前 , 我先范读课文 , 再领读 , 让学生读准字音 , 知道如何断句停顿 , 读出句子的语气 。然后 , 我让学生初步通读文言文 , 学生自己练习把语句读顺 , 读流畅 。在读的过程中找出生字新词 , 在读的过程中初步感悟文言文的内容 , 自读谈体会 , 自悟文意 。这样 , 学生就对文言文的内容有了一个总的认识与理解 , 既培养了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 , 对文章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 , 也为理解文言文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
二、划出节奏 , 初步理解
文言文与白话文在语言和叙述上有较大的差别 , 要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 就必须掌握其内在的节奏 。只有画出正确的节奏 , 才能准确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 , 因此 , 在学生通读课文的基础上 , 我让学生试着划出朗读的节奏 , 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
如《学弈》中“思援弓缴而射之”一句 , 这句话的意思是想着拉弓箭去射它(它 , 指天鹅) , 因此正确的停顿应该是“思/援弓缴/而/射之” , 但有些学生却读成“思援/弓缴/而/射之” , 这样意思就含混不清了 , 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 。再如《学弈》中“使/弈秋/诲/二人弈” , “为/是其智/弗若与?”《两小儿辩日》中的“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如果学生不能够正确地停顿 , 教师应予以引导帮助 , 要让学生切实掌握停顿的方法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