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视听作品还能制造“网红”打卡地吗?( 二 )


在注意力经济的逻辑下 , 一部电影、一档综艺节目的竞争对手不仅仅是同类 , 还有用户可获得的一切可能竞争其注意力的视听产品 , 包括游戏、漫画、短视频等 。 其中 , 短视频的力量尤其不可小觑 。 随着短视频的火爆 , 传统的视听作品被相应地命名为长视频 。 近年来 , 许多火爆网络的歌曲、段子等都不是由长视频所推出、推广 , 而是由短视频代劳 。 媒介形态的丰富、竞品种类的多元无疑会稀释传统视听产品的影响力 , 大批UGC(用户原创内容)的涌入使得人们真正陷入了传说中“信息的海洋” , 发出声音更容易了 , 而被听到却更难了 , 大数据、人工智能与算法的精准分发、投放大大提高了用户在某一特定领域“画地为牢”的可能性 。 丰富而分散 , 纷繁而单一 , 热闹而无聊 , 种种看似矛盾的元素奇妙地实现了有机并存甚至聚合 。 在这种情形之下 , 任何媒介渠道、产品形态想要打造一个真正出圈的、具有真正大众性和集体认同的话题焦点都比较困难 , 影视剧、综艺等视听作品或言长视频想要重现打造“网红”地的“盛况” , 也难免力不从心 。 要知道 , 让人动心并收拾行囊出发去某地 , 比让人熟悉并哼唱一段旋律困难很多 。
当然 , 传统视听作品带火的打卡地越来越少 , 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受到媒体变革裹挟的被动无奈之举 , 主动求新求变其实也是重要的原因 。 近年来 , 无论影视剧还是综艺节目 , 都表现出对文化内涵、深沉意蕴的追求 , 而不满足于浮光掠影地介绍或宣传 。 就拿近年来知名度、美誉度较高的综艺节目来说 , 无论《国家宝藏》《朗读者》 , 还是《脱口秀大会》《向往的生活》 , 都试图在某一领域内深入挖掘、精耕细作 , 以知识含量、专业水准、生活理念、文化意味打动观众 , 就算节目内容涉及某些具有“网红”潜质的地点打造、推广旅游目的地 , 短期内拓客、变现也不再是节目的主要诉求 , 甚至不在考虑之列 。
对影视剧来说 , 创作者对地域文化的理解和运用也同样走向纵深 。 如正在热映的电影《爱情神话》 , 上海这座城市堪称电影的灵魂 , 电影对上海文化、上海人精神气质的表现令人叫绝 。 影视作品对地域文化的表达并不一定要通过展现地标建筑等表层化手段 , 而是更依赖方言、人物性格、处事方式等所包孕的文化密码 。 这类作品能够充分、深入地展现地方文化魅力 , 但很难像风光片那样以地点为主体、快速激起观众旅游的冲动 。
视听作品更加自觉地追求深沉的文化意蕴、艺术化的内容表达 , 间或以无心插柳的方式展现某些城市、地点的文化内涵 , 这种文化内涵通常需要更细心、更长期的品味、感受和解读 , 甚至需要一定的知识门槛 , 不是随便旅个游、走走瞧瞧就能够领略的 , 无法轻松快速地与目前许多人“拍照、打卡、发社交媒体”三件套式的旅游方式实现对接 , 其间距离在短期内表现为视听作品“带不动了” , 也不足为奇 。 不过 , 随着人们生活理念、旅游观念的变化 , 对深度游、品质慢生活的追求日益凸显 , 很可能在未来某一时刻与进阶的视听作品达成新的平衡与默契 。 毕竟 , 某一地点一旦被赋予情感寄托或文化意蕴 , 其魅力就不再是纯粹的新鲜、好奇所能比拟的了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