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7月迟子建三稿完成,距今已经十一年过去 。书的封底印的是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授奖辞:迟子建怀着素有的真挚澄澈的心,进入鄂温克族人的生活世界,以温柔的抒情方式诗意地讲述了一个少数民族的顽强坚守和文化变迁 。这部“家族式”的作品可以看作是作者与鄂温克族人的坦诚对话,在对话中她表达了对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坚持信仰、爱憎分明等等被现代性所遮蔽的人类理想精神的彰扬 。迟子建的文风沉静婉约,语言精妙 。小说具有史诗班的品格和文化人类学的思想厚度,是一部风格鲜明、意境深远、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上乘之作 。
在跋中,作者记叙了她的创作过程,从开始萌发创作念头到广泛收集各方面素材再到潜心写作,我看到了一个严肃的创作过程 。翻书看字时,我的心安静而有力,这是书本传递给我的,每个字每句话,每个传说,每个画面都是经得起推敲的 。拿着书,给我带来的是如此的踏实感 。
小说中条例清晰,人物、事件交代清楚,即使不知所终的人和事,也有“我”告知“其实生活中埋藏着许多秘密,有秘密的日子没什么不好的”‘“故事总要有结束的时候,但不是每个人都有尾声的 。”吟语低喃间的智慧悄然散开 。
如果非要书中最突出的是什么,选材、人物性格、叙事布局在我眼里都比不过河水般缓缓流淌的语言 。“我抬头看了看月亮、觉得它就像朝我们跑来的白色驯鹿;而我再看那只离我们越来越近的驯鹿时,觉得它就是掉在地上那半轮淡白的月亮 。我落泪了,因为我已分不清天上人间了 。”
额尔古纳河的右岸是什么,是曾经鄂温克人的家乡,是一个民族的变迁 。看一本书,走进一片地域,看人生百态 。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真实的吗额尔古纳河右岸 有虚构,更有很多真实生活原型 。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 。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 。”就这个开头就已经深深的吸引了我 。
我很喜欢作者的讲故事方式,她会先告诉你事情的结果,然后再把事情的经过对你娓娓道来 。跟悬疑剧情的“揪心”不一样,读悬疑剧情的时候我会因为着急知道作者的伏笔是什么,然后迫不及待的往后翻,只希望早点知道事情的结果 。而作者讲故事的方式,因为先把结果告诉你了,然后你就可以慢慢品位她的故事,甚至一字不落的反复阅读,就可以完整的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
我很喜欢作者的文风,故事节奏很平缓,文字很朴实 。说实话,《额尔古纳河右岸》书里的故事很悲伤,但不压抑;一个又一个人物的离去,但同时又有一个又一个新生命的诞生,让你来不及悲伤,就又有新的故事发生 。就好像生活一样,要一直往前走 。
我觉得故事里最大的一个矛盾是时代发展和家族衰落的冲突 。一方面,我们无法阻止历史前进的脚步;另一方面,随着故事的深入,我们也越来越舍不得鄂温克族的消失 。就好像小说里,年轻人向往山外便利的生活;老一辈人更喜欢夜晚能看见星星的希楞柱 。
关于小说里我印象最深的两个细节:一是萨满;一是风声 。
小说里,萨满的力量多少有点魔幻色彩,但这也是他最吸引人的地方 。相对于现实的残酷,生活中的无能为力,萨满的神奇力量给了族人希望,但也会从你身边带走一些东西 。
而这个风声多多少少有点少儿不宜了 。毕竟,每次“风声”之后,就会有一个新的生命诞生,还是挺有意思的 。
除此之外,驯鹿、希楞柱、河流、星星,也都给了我无限遐想 。
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内容简介《额尔古纳河右岸》是迟子建所著的长篇小说,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小说以一位年届九旬的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女人的自述口吻,讲述了一个弱小民族顽强的抗争和优美的爱情 。小说语言精妙,以简约之美写活了一群鲜为人知、有血有肉的鄂温克人 。
迟子建无疑是美丽的,几乎哪一个角度都是美的,有着女性作家独有的聪慧 。在这部作品中,她将目光聚焦在容貌丑陋的女人身上,一个鼻子歪斜、令丈夫嫌弃的女人 。
作家特有的职业素质,似乎有些不尽人情,可以忍心书写一个命运凄惨的小人物 。作品的前半部,女人甚至没有名字,只以女人代称,直到后半部学会制作肥皂后,才有了名字 。
扩展资料:
【额尔古纳河右岸好句摘抄 额尔古纳河右岸】创作背景
当媒体报道了敖鲁古雅的鄂温克人下山定居的事情,许多人蜂拥到内蒙古的根河市,想见证人类文明进程中这个所谓伟大的时刻,迟子建的心中却弥漫着一股挥之不去的忧郁和苍凉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