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地|大寒史话|“明清小冰期”最低-30℃,故宫皇家火地冬不寒

编者按:
时值大寒,雪窖冰天,在没有现代暖气的年代,皇家是如何取暖的呢?故宫不仅拥有辉煌壮丽的宫殿建筑群,还包含了诸多古代宫廷生活智慧,地暖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火地|大寒史话|“明清小冰期”最低-30℃,故宫皇家火地冬不寒
文章插图
文史漫谈
前朝大殿火盆取暖
关于紫禁城建筑内的取暖方法,有很多传闻“皇宫内的墙壁其实都是砌成空心的‘夹墙’,俗称‘火墙’”;“皇帝办公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养心殿以及部分寝宫的墙均是空心的,殿内地砖下面砌有纵横相通的火道,直通向殿外的地炉子”……这都是有误的。
从工程实践来看,目前尚未发现故宫的古建墙体存在所谓“夹墙”或“火墙”。而火地主要分布在内廷区域(生活区)。在前朝三大殿,既没有“火墙”,也没有“火地”。皇帝在冬天举行重要活动时,三大殿内的主要取暖方式为炭盆。
《国朝宫史》卷三载有:“上谕本月二十七日(雍正元年十月二十七日,即1723年11月24日)太和殿廷试日期,天气寒冷,着总管将大火盆多为预备。”该段话说明,在雍正元年的冬季,太和殿举行廷试,由于天气寒冷,因而太和殿内预备的是大号火盆。
还有传闻说紫禁城内有暖阁和火炕。在宫内确有这两种取暖做法,且与火地密切相关。
所谓暖阁,即在有火地的建筑内,用木隔断将这部分区域与宫殿建筑的其它区域隔开,使之成为一个较为封闭的小空间,能够保持恒定的温暖状态。如位于内廷区域的坤宁宫在明代为皇后寝宫,其最东边两间房在清代改为皇帝大婚的洞房,改造方式与暖阁做法一致,因而被称为“东暖阁”。
火地|大寒史话|“明清小冰期”最低-30℃,故宫皇家火地冬不寒
文章插图
坤宁宫东暖阁内景及火地剖面示意图
而火炕则是利用火地的热源,在建筑内(尤其是靠近窗户位置的区域)设置木制的或砖砌的长方体台座,便于帝后冬天的日常起居活动。火炕在满族一直很盛行,它既是寝息的设施,又是取暖的设施。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清入关后,满族皇室将火炕大规模运用到紫禁城的内廷建筑中,使其成为火地上便于帝后开展休闲活动的重要设施。
十一月初一“开炉节”
北京地区在明清时期处于我国历史上第四个寒冷期“明清小冰期”,一年中约150天属于冬天,最冷时气温可达零下30摄氏度。不过即使在极其寒冷的时期,紫禁城室内也是比较温暖的,因为有地下供暖系统。
明朝太监刘若愚著《酌中志》卷二十《饮食好尚纪略》载有:“十月……是时夜已渐长,内臣始烧地炕。”说明紫禁城在明朝时期已有地暖。清末民初徐珂编撰的《清稗类钞》记载:“每年十一月初一日,宫中开始烧暖炕,设围炉,旧谓之开炉节。”这里,“开炉”即开始使用炉火之意。开炉节揭开了宫中御冬消寒的序幕。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