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山|在皇城与紫禁城之间,它的存在鲜为人知,《故宫史话》中曾这么记载

很多人都知道,北京城有四圈城墙:外城、内城、皇城、宫城(紫禁城)。鲜为人知的是,在皇城与紫禁城之间还曾经建有一圈“内皇城”。

景山|在皇城与紫禁城之间,它的存在鲜为人知,《故宫史话》中曾这么记载
文章插图

上世纪二十年代,自景山向南拍摄,可以看到神武门及其正对面的北上门。西德尼·甘博摄
单士元先生在著作《故宫史话》中写道:“皇城城墙在明清两代都是两重,所谓外皇城和内皇城。内皇城在筒子河外围,一方面在紫禁城和各离宫间起隔离作用,另一方面,又使紫禁城和皇城之间增加一道防线……在内外皇城的相对城门之间再增筑一个城门,如东上门和东安门之间有一个东中门,西安门和西上门之间有一个西中门,由于北安门和北上门之间相隔一个景山,所以北中门设在景山之后,在今地安门大街南端的丁字路口处。”这段文字提到的,便是文献史籍中很少提及的内皇城。

景山|在皇城与紫禁城之间,它的存在鲜为人知,《故宫史话》中曾这么记载
文章插图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自景山向西南拍摄,可看到北上西门已被拆除,打通的景山前街上有汽车和自行车通行。赫达·莫里逊摄
内皇城环护城河而建,根据弘治《大明会典》一百一十八卷和清人撰写的《明会要》记载,明朝环绕紫禁城的内皇城共有十二座门,分别为紫禁城北面的北上门、北上东门、北上西门、北中门,东面的东上门、东上南门、东上北门、东中门,西面的西上门、西上北门、西上南门、西中门。每座城门均有禁军日夜值守、门禁森严。
明代北京城的这种“内皇城-上门”系统,与紫禁城一样,都与南京皇城一脉相承,其目的在于加强紫禁城的安全防卫。不过,到了清朝,由于顺治帝入主北京后实行“旗民分居”,将原内城中所有汉人强行迁至外城居住,整个北京内城逐渐只有旗人居住。如此,清代帝王眼中,被八旗环绕的皇城及紫禁城安全系数大大提升,内皇城的安保作用便逐步降低。

景山|在皇城与紫禁城之间,它的存在鲜为人知,《故宫史话》中曾这么记载
文章插图

1876年,自东向西拍摄的紫禁城北护城河,左边是景山、大高玄殿和北上门。 托马斯·查尔德摄
与此同时,清初几任帝王还对明代遗留的内廷衙署机构进行了改革,将皇城之中原明朝的十二监、四司、八局等“二十四衙门”全都撤除,统一设内务府掌管。机构裁撤后所腾退出的大量房间屋舍,被进一步改建为坛庙寺观、民宅商铺。当然,有资格在皇城内居住的只能是满族八旗官兵及家属。
就这样,明朝森严禁闭、暮气沉沉的内城,逐步衍变为开放宜居、生机勃勃的市民生活区。正如《金鳌退食笔记》中所载:“紫禁城外已尽给居人,所存宫殿苑囿,更不及明之三四。凡在昔时严肃禁密之地,担夫贩客皆得徘徊,瞻眺于其下……”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