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游览象鼻山( 二 )


水月洞洞口朝阳 , 亦名朝阳洞 。 但洞在水上 , 如明月浮水 , 十分形象 , 所以水月之名 , 一直沿用至今 。 “象山水月”是桂林山水一大奇景 , 文人学士属文赋句 , 莫不叹为观止 。 宋蓟北处士《水月洞》诗有“水底有明月 , 水上明月浮 。 水流月不去 , 月去水还流”之句 , 细致刻画了天上、洞中 , 水底月亮相互辉映的奇迹 。 象山的水月与南望的穿山月岩相对 ,一悬于天 , 一浮于水 , 形成“漓江双月”的奇特景观 。
宋代在洞中建朝阳亭 , 清代改称得月楼 , 已废 。 洞内有张孝祥《朝阳亭诗并序》、范成大《复水月洞铭》、陆游诗稿手札等摩崖石刻50余件 。
水月洞是广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洞中现存石刻50多件 , 其中一幅高257厘米 , 宽752厘米由清代广西巡抚倪文魏撰题的《皇清中兴圣德颂碑》是桂林2000多件石刻中最大的 , 也是唯一一幅对太平天国进行强烈抨击的文章 , 这块碑刻在象山是因为1852年洪秀全带兵攻打桂林时象山的云峰寺曾是他的战地指挥部 , 他们在山顶的菩贤塔四周架设大炮轰击桂林城长达40多天 , 这场战役使太平军第一次学会挖城墙 , 第一次启用女兵打破了封建传统 。
在象鼻山水月洞内 , 有座亭子名曰朝阳亭 。 此亭始建于宋 , 亭已早废 , 但远在800多年前 , 围绕水月洞的命名 , 两位桂州前后任的地方长官之间展开的一场背靠背的笔墨官司 , 一直成为到此游览的人们永恒的话题 。 原来 , 南宋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 , 张孝祥游水月洞留连至晚不归 , 不久再度重游 ,一高兴题诗作序 , 因洞口东向 , 把亭名、洞名、岩名统统已为“朝阳” , 并把记述其事的《朝阳亭诗序》刻在水月洞北壁 。 其后 , 范成大主桂 , 持不同意见 , 恢复了原名 , 写下《复水月洞铭》 , 并镌在洞的南壁 。
位于象鼻山山腰南北两侧 ,有块岩石叫做象眼岩 , 高约2米 , 宽5~10米 , 长52.8米 , 呈扁长形 , 面积约274平方米 。 象眼岩原是一段不长的古地下河道 , 形成年代比水月洞早 , 因部位恰巧在象眼处而得名 。 从象山南麓南极洞口 , 沿石级可登上南眼 。 出象眼岩 , 盘山道可达山顶 。 北眼悬崖峭壁 , 无磴可通 。 象眼岩南北两洞 , 是一对眺望风景的绝妙窗口 。 从左眼张望 , 高耸的漓江饭店近在咫尺 , 城区楼宇街市鳞次栉比 , 半城山芭历历在目;从右眼远眺 , 江波帆影 ,闪烁隐现于訾洲、塔山、穿山之间 。 云崖轩 宋代园林建筑 。 明张鸣凤《桂故》载:“故宋提刑方公信孺即南壁下建精舍以居 , 曰云崖轩 。 轩废已久 。 ”根据方信孺《题云崖轩》和邵以仁在方所镌诗之前便建“古云崖轩”的记述 。 云崖轩确建何时无可考 。 方信孺诗有“不用穷探费杖藜 ,隐然林壑挟城陴 。 曾尊月洞千岩上 , 更著云崖一段奇”之句 , 说云崖轩建在象山麓是可信的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