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作者是谁 德意志意识形态( 三 )


社会关系的含义在这里是指许多个人的共同活动,至于这种活动在什么条件下、用什么方式和为了什么目的而进行,则是无关紧要的 。
由此可见,一定的生产方式或一定的工业阶段始终是与一定的共同活动方式或一定的社会阶段联系着的,而这种共同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 。
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因而,始终必须把‘人类的历史’同工业和交换的历史联系起来研究和探讨” 。
在此,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唯物史观的内核--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第一次科学地阐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最终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从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规律 。所以,研究需要可以说是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把钥匙 。
再次,意识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现实的人”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基于需要产生的 。这也是唯物史观揭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真理: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 。
人具有精神属性,人是有思想的动物 。但人们的任何思想意识现象不可能是凭空从人脑中就能够创造出来的“纯粹的”思想意识,它不过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反映罢了 。
“意识在任何时候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的生活过程 。”在简单的劳动实践中,人对自己需要的意识和动物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对环境的直观、狭隘、可感知的反映,马克思和恩格斯把这种意识称之为“纯粹的畜群意识”或者“绵羊意识” 。
后来,“由于生产效率的提高,需要的增长以及作为二者基础的人口的增多,这种绵羊意识或部落意识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正因为精神和意识是人类特有的现象,所以当“现实的人”开始他们的历史活动时,就必然同时伴随着精神意识现象 。
总之,“现实的人”是唯物史观的哲学前提,需要是“现实的人”的本性,也是人类“第一个历史活动”的前提,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在“现实的人”的活动中产生、发展,并伴随着人类历史活动的始终 。
因此,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必须把准确理解“现实的人”、需要、意识作为前提或起点 。
读后感的写作技巧:
1、第一步"引" 。
开头围绕感点,引出所读材料 。引述原文要精简,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籍、文章的具体内容 。
2、第二步"议" 。
引出材料后,围绕材料阐发读后感受的道理,即提出论点(即感点) 。论点要正确鲜明,不要含糊其辞 。阐发道理时,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评价 。
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议论;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深入剖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也就是中心论点 。"引"与"议"的部分相当于一般议论文"引论"的部分 。
3、第三步"联" 。
由此及彼地联系生活中、历史上类似的现象、思想实际或相关的问题进行论述 。这部分要注意比较分析说理,不要流于现象的罗列 。
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有时候还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 。
4、第四步"结" 。
归纳自己的看法,总结全文 。既可以照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 。
但不管怎样结尾,都要与前面的几个部分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不能是横空出世;也要结得自然,顺理成章收束全篇 。
阐述德意志形态的理论贡献对现实的人的发现,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一个重要工作 。如果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宏大理论主题来看,对现实的人的发现显然具有更为重大的政治意蕴,它关系到人的解放何以可能以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德国哲学展开了清算,着力揭开了德国哲学对人进行抽象理解的面纱 。德国哲学为何把人理解为抽象的人,这既与历史唯心主义的解释原则有莫大的关系,也与为现存的资本主义社会做辩护有关,德国哲学通过对人的抽象理解,成了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俘虏 。在揭露德国哲学理论实质的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只有真正回归人的现实生活世界,才能发现现实的人,才能使无产阶级真正意识到自己的现实境况,并为改造资本主义社会和建立理想社会制度,展开改变现存世界的革命实践活动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