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等 。带着培养哲学思维,提升哲学素养的目的,我通读了这部经典著作,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
我认为,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起点首先是要准确理解“现实的人”、需要、意识 。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现实的人”是前提,需要是动力,意识是产物,三者交织在一起 。
首先,“现实的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前提 。历史的主体是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在这里,唯物史观所说的人不是处在某种幻想的与世隔绝和离群索居状态的抽象的人,而是处于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现实的活生生的人 。
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的那样,“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 。
这种“现实的个人”是唯物史观乃至马克思主义整个学说的出发点和前提 。“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 。”
可见,历史是人的历史,考察历史必须先考察人,而作为历史活动主体与历史考察对象的人是“现实的个人”,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在一定的关系中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人”,而非旧哲学下抽象的、虚幻的“人” 。
现实的人的活动构成了社会,构成了历史,所以对社会历史的认识和研究不能绕过“现实的人” 。因此,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必须以正确理解“现实的人”为起点,确立这样的基础与前提至关重要 。
其次,需要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需要是“现实的人”的需要,是人为了满足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对外部存在的索求,它贯穿于主体活动的每一个环节 。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它是“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即能够生活)的基础和“第一个历史活动”(即物质资料的生产)的出发点 。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作者是谁 德意志意识形态】他们指出,“我们谈的是一些没有任何前提的德国人,因此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
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它一些东西 。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这样的历史活动,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人们单是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去完成它,现在和几千年前都是这样 。
因此,任何历史观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必须注意上述基本事实的全部意义和全部范围,并给予应有的重视” 。“第二个事实是,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而这种新的需要的产生是第一个历史活动 。”
因此,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 。在最基本的物质需要基础上,还有更高层次的其他需要,即“新的需要”,包括物质需要本身量的增加和提高,以及与原来的物质需要不同的、处于更高层次上的其他需要 。人类需要层次的不断提高,标志着社会的运动和发展 。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人的需要是由最基本的生存需要(物质需要)、在此基础上的交往需要、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所组成的多层次结构 。
物质需要和交往需要与生命的生产交织在一起 。人类为了生存,“能够生活”,进行着物质资料的生产,这一“第一个历史活动”一方面满足了人们吃喝住穿的需要;另一方面,在基本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在实践中人们产生交往的需要,从而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 。
起初,家庭是“唯一的社会关系,后来,当需要的增长产生了新的社会关系,而人口的增多又产生了新的需要的时候,这种家庭便成为从属的关系了” 。
生命的生产可以说内涵了物质需要和交往需要,“生命的生产,无论是通过劳动而达到的自己生命的生产,或是通过生育而达到的他人生命的生产,就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
- 汽车档位原理
- 白萝卜汁的功效
- 吃剩的红薯汤发绿还可以吃吗
- 昂克赛拉雾灯在哪里
- 手机里的随手记怎么使用详细点
- 什么是约数8的约数是什么
- 国语是普通话吗
- 好闺蜜婚礼的结婚祝福语
- 祝高考考试的简短祝福语
- 利器盒有效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