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的意思 无我之境

什么是无我之境,有我之境 。有我之境指的是,作者所观之境将自己的感情色彩融入其中,即物物皆着我之色,我愉悦即万物皆欣欣向荣,如“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遍长安花 。”我忧伤即万物皆倾颓百态,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
无我之境指,作者保存着一颗恬然的心,心境悠然一时的情感的表达与自然形成了契合,如“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 。”
诗中未着我之色,竟处处是现我之情,无我之境不是诗中没有“我”,而是“我”已经与境行成了天然的和谐,它是艺术追求的至高境界,无需刻意雕琢,巧然天成 。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王国维生活在中国黑暗的时代,外族入侵,清政府没落崩溃,社会失控,价值体系紊乱,人们的思想观念经历着剧烈动荡,个体生命在精神上处于迷茫和苦痛 。王国维的人生也经历着时代痛苦的洗礼 。
1902年,王国维因病从日本回国,他说自己的身体是如此的虚弱,而性格又是如此的忧郁,“人生之问题,日往复于胸臆,自是始决计从事于哲学的研究” 。
人生问题的困扰使他走向了哲学 。在哲学之中他涉足到康德、叔本华哲学,希望通过哲学能够揭示人生的真理,摆脱人生的痛苦与无奈 。但是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1907年,他又感叹:“哲学上之说,大都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 。”
对于王国维来说,“可信”与“不可爱”的哲学是以现象界为对象,可以得到确切的实证科学知识,这种知识可信,不过这种知识只是陈述经验事实,并不能满足人们对人生意义的追求,所以他觉得不可爱 。
他追求的是“可爱”与“可信的统一,这就便他陷入学术界自近代以来形而上学与科学实证的内在紧张,非理性主义与实证主义冲突、对峙的泥潭之中难以自拔 。王国维本以为研究哲学可以解决“人生之问题”,从中寻觅人生解脱之途 。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的意思 无我之境】但事与愿违,倒使王国维陷入了“可爱”与“可信”两难境地的烦闷之中,他不得不放弃哲学的研究,另寻解脱之路 。
他的学术注意力由哲学移于文学,以期在文学中能够寻觅到人生痛苦的慰藉,找到自己的人生境界与目标 。在文学研究中,文学本身的非功利给他带来了审美的愉悦,于是他撰写了《人间词话》 。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人间词话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的意思 无我之境

文章插图
如何理解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什么是“有我”?
在文艺作品中带入作者的感情,让读者真切体会到作者要表达的内容 。说简单点,你在描写景物或者事情的时候,必然带有自己的态度,这种态度通过作品传达了出来,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就是“有我” 。
什么是诗词的“有我”?诗词的“有我”、“无我”之说,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曾经做过阐叙: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
这话不难理解 。“有我”,即是“以我观物”,诗人所写的情境都是诗人看到的东西,所以所代表的都是诗人本身的内心想法 。比如我们看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之六》: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
我们在读到这首诗的时候,能感觉到杜甫的状态吗?他当时托庇于成都地方大员严武,衣食无忧,算是他颠沛流离一生中最安稳的时刻 。人一旦没了生存压力,他也暂时不忧国忧民了 。“黄四娘家花满蹊”,起句如此轻佻,你能想象得到他像个浪荡公子的状态吗?这些景色,这些“戏蝶”、“娇莺”的词汇组合出来的意象确切地反映了他当时的心态 。
再看一首写春景的诗,袁枚的《题桃树》:
二月春归风雨天,碧桃花下感流年。
残红尚有三千树,不及初开一朵鲜 。
都是春天,都是花下,为何这首诗却给人一种悲伤的感觉?“残红”、“不及”这些词汇的组合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易逝,追悔不及的心情 。
同样的景色,写出不一样的味道,这就是因为“有我” 。
我这是随意找了两首诗,其实这种例子比比皆是,大家肯定能找到更合适的 。
如何在诗词中体现“有我”?
作为一个写诗的人,感情充沛、细腻简直就是必备条件 。当你为景色和事情感动,觉得有话要说,不吐不快的时候,就可以写诗了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